首页 > 资讯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重构语文——当我们在谈论语文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资讯 TOM    2018-09-10 09:38

编者按:近年来高考改革调整,教育教学更加重视语文学科的发展,语文教育逐步迈入新时代。如何在新课纲的要求下重新建构这一“熟悉又陌生”的学科,是教育界和学生家长一直关注的话题。在8月26日卓越教育大语文全新产品发布会上,几位嘉宾从不同方向对“新语文”表达了他们独到的见解。

陈更诗词与科技交融造就宽广的视野

2018年3月25日,陈更出现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现场,成为唯一一位连续参加三季《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作为节目的“熟人”,越来越多的观众知道,诗词只是陈更的“业余爱好”,现在她是一名北大博士生,研究康复机器人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学者蒙曼也对她产生了好奇:“她学自动化,造机器人,让我这个文科生‘不明觉厉’,所以反倒会多关注她一些。”

1992年出生的陈更,在陕西省关中的一个乡村长大,而她的父母都是爱书之人,对喜爱的书籍视若珍宝,时常翻阅。耳濡目染之下,陈更从小就养成了海量阅读的习惯。对陈更而言,读书可以随时暂停、随时回放,“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她习惯在阅读时做笔记,写读后感。“不管是英文还是中文,古文还是白话,纪实还是小说,我都从中受益匪浅。”

所受之益,在陈更看来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升华。“阅读让我找到了自我的存在,让我有更多的视角去看待整个世界,不断进步”。尽管是《中国诗词大会》的资深选手,陈更坦言,自己直到21岁时才深入感悟诗词之美。“深读诗词让我的生命更为宽广厚重,能更耐心、更坚忍地面对艰深曲折的科研工作。”诗词赋予了这个八百里秦川的女子“出世”的一面,她所研究的领域则让她更“入世”。

作为工科博士,陈更每天早上7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其他时间大部分就泡在实验室里。陈更专注于研究智能康复穿戴式设备,为截肢患者、中风患者、脑瘫患者和老人服务。而用来阅读的时间,是从吃饭时间里省下来的。“我很珍惜阅读的时间,而这也是我在工作之外让自己不断成长的途径。”

智能机器人研究既需要研究者学习掌握物理学、自动化、机器人等知识,又需要充分考虑人类的心理特征与情感需求,而后者往往需要来自海量阅读的滋养与积淀,正是从小从经典书籍里汲取的养分,让她在如今的科研之路上走得更为宽广。阅读,是织就陈更感性与理性两面的针线,让她变得完整。

“海量阅读让我变得情感丰富、视野开拓,会对生活中平常之事有更多细腻的感触。”陈更说,“我参加诗词大会,也是希望能让更年轻的一代爱上阅读。当一个孩子看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后涌出一股热流,从而决定发奋读书,报效祖国;当看到‘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时会懂得原谅,懂得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卓越大语文让人文滋养看得见人物点评通过海量阅读,使孩子拥有了宽广的视野,拥有跨领域知识,并在其中培养强大的学习能力,让孩子不惧任何时代的剧变,这也是卓越大语文在教育过程中所倡导和鼓励的,在经典阅读的选材和数量上有着严格的标准——大家、大作、大智慧。

叶梓颐天上没有同样的两颗星

初见叶梓颐,扑面而来的就是她的独特气质。“我是一个班上最令老师头疼的孩子。”这个特立独行的孩子,在2017年斩获TWAN国际摄影大赛一等奖,成为格林威治天文台年度摄影师大赛中唯一获奖的亚洲女性。有评论称:“作为一名星空摄影师,叶梓颐更像是星空与人之间的沟通者,用她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然想说的话。”

与大多星空摄影师不同,最先吸引叶梓颐的并不是摄影,而是星空。15岁时,她在回宿舍路上偶遇双子座流星雨,划破天际的绚烂让她沉浸于星空的浩瀚深邃中,也种下了成为星空摄影师的种子。在大学她接触了摄影,便一步步踏上了 “追星”之路。

2015年,叶梓颐经历三次渡轮、四段火车、十段飞机,携带相当于自身体重的50多公斤的行李,历经17天、40000多公里,抵达北极的朗伊尔城,成功捕捉到日全食景象。这次日全食的拍摄彻底让她放弃了此前4A广告公司内容策划的工作,成为一名追逐星空的“宇宙少女”。而这个决定,也让她的人生迎来了来自家庭、社会、同龄人的压力。

“星空拍摄其实一点都不诗意,更不要说轻松。”叶梓颐曾经认为自己热爱旅行,但当把星空摄影这一兴趣变为工作时,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很讨厌旅行;作为别人眼里“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自由职业者,来自亲友间的质疑也让她一度倍感压力。然而后来她释然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就是我的生活,当你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时,你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那她到底想要什么呢?她本该和芸芸众生一样,面向大地而栖息,却在抬头的一瞬间寻找到了自己的执念。叶梓颐手边常伴的,是星野道夫的书,她从书中汲取探险先驱们的思想,在爬山涉水中印证这种信念。“我虽然获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希望人们不要轻易认同我。天上没有两颗相同的星星,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光亮。你得有独立的思想,去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光源,并呵护它,它才能照亮你的生命。”

保持阅读的习惯和自由宽松的环境共同塑造了叶梓颐独立的思想。“为什么人都要一样呢?你可以成为战地记者,也可以成为一名NGO保护协会的志愿者,现在这个时代给了我们更多的可能性与包容,让我们可以打破知识的壁垒。阅读就是一个打破知识壁垒的过程。”叶梓颐说。

在追寻这种“独立”的路上,或许布满荆棘。叶梓颐希望无论是孩子亦或是家长,都不要放弃。“家长不要放弃孩子,孩子不要放弃自己。我也放弃过,但是我惟一放弃的,是放弃了‘放弃’本身。”

至今,叶梓颐依旧对世界充满独立的想法。从去年年底,叶梓颐一直在思考星空于她的意义。一次吃饭,同席一位朋友的经历让她茅塞顿开。朋友的孩子喜欢滑雪,朋友竭尽所能培养,甚至到了创造条件让孩子参加比赛的程度,却并不想孩子以后成为职业运动员。“他当时说,孩子能提出自己的独立的想法已经令他欣慰不已。他希望孩子找到自信,然后把自信移植到以后做的每一件事上。我顿时就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我在星空之下找到了自信,并把它移植到我做的其他事情上,这是我做出的、独一无二的人生选择。”

卓越大语文让人文滋养看得见人物观点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立思想,鼓励孩子不轻言放弃,这与卓越大语文的理念不谋而合。卓越大语文首创“四面一体”金字塔模型的方法论与产品体系,在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形式和保障体系四个方面,培养孩子四个层次的十六大能力,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形成独立的思想。

李晓洋三代笃行的力量注于戈壁风沙

2011年,22岁的李晓洋自澳洲留学毕业。本想留在国外,但护照到期得回国更换。这一回,就再也没走了,跟着爷爷从事壁画修复,这一干就是七年。

“我爷爷当初从山东去新疆看亲戚,结果到了敦煌被留了下来,这一留,就再也没走了。我叔叔被他带入行,现在是我。”冥冥之中,一种传承连接了这对祖孙的人生轨迹。

李晓洋的爷爷,是敦煌研究院石窟壁画修复专家李云鹤,作为国内顶级的文物修复专家,他对李晓洋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不喜欢,你就不要来这行。一旦来了,你要有信念坚持下去。修不好可以慢慢修,但不要半途而废。”

自此,这位从澳洲留学归来投身文物修复工作的“泥瓦匠”,怀揣对文物的敬畏,利用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与对现代科技的理解,在戈壁风沙中接过祖辈手中的责任,延续着文物的生命。

尽管出生于敦煌的文物修复世家,从小就跟着爷爷和家人到处领略壁画的宏伟与体会修复的辛劳,李晓洋依然近乎虔诚地对待每一次修复工程。“爷爷经常说,我们就像医生,文物就像一个特殊的病人,但它不会向你抱怨。你需要怀着更大的责任和敬意,不然就会糟蹋了老祖宗几千年留下来的珍宝。”

李晓洋喜欢《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修钟表的王津,“面对文物,我们都一样秉持着匠心。工艺是没有巅峰的,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好。但是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对文物怀有最起码的尊重。”

尊重是做文物修复最大的前提,而数年如一日的坚持,是倾注于文物修复工作者躯体中的信念力量。

成为文物修复队伍中的一员后,李晓洋的第一个项目是甘谷大象山大佛的修复工作。爷爷李云鹤只要求李晓洋他们运土、和泥和剪麦草。“那天运完土,累得坐在屋檐下啃辣条,心里想文物修复不应该像电影里那样酷的吗?我做的这些工作都值得吗?”整个项目一共运了34立方的泥土,李晓洋和泥的手也起了老茧,就这样,他硬是坚持干了两年。

这两年,他也曾思考,是不是就这么一直做下去。直到2012年一天傍晚,李晓洋结束工作,照常准备从20米高的脚手架上下来,无意间看到即将沉入荒漠的夕阳余晖笼罩在爷爷的脸上,“看着爷爷的白鬓角和白胡须,我顿时觉得他老了。爷爷领我进入了壁画修复这个行业,虽然不求我一定要传承这门行当,但希望我相信这个行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一辈子的心血都倾注在壁画修复上,带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文物修复者。这种坚持的信念,一刹那间涌入了我的血管,我怎么能辜负他的期望呢。”

三代人的传承和坚守,化作李晓洋的精神信念,支撑他在漫漫风沙中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当看到修复完的壁画与修复照片几乎一样时,这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我爷爷今年86岁了,还在一线奋斗,我希望自己60年以后,跟我的后代去讲述的时候,有像他一样的欣慰,能无愧于心地说,我的信念从未动摇。”李晓洋说。

卓越大语文让人文滋养看得见人物点评卓越大语文的初心,同样希望孩子们能够坚守从阅读经典和独立思考中收获精神和信念,为自己注入笃行的力量,在未来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坚定地行走于自己坚持的道路上。

卓越大语文陈宏巨:开启人文之窗,领悟人文之美

“宽广的视野、独立的思想、笃行的力量,这是卓越大语文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滋养他们向未来生长。”发布会上,陈更、叶梓颐、李晓洋讲述着他们从平凡走向卓越之路,便是对这份礼物最生动的诠释。

叶圣陶曾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那么,什么是“大语文”?

在著名作家、《两岸三地》杂志社首席国学顾问扶栏客看来,“大语文绝不是考试的分数,不是作文的套路,而是根植于生活的为人处世的态度,蕴藏于人间的大智慧。”这与卓越大语文的理念不谋而合。卓越大语文创始人陈宏巨认为语文教学首要的任务在于学习语言运用,打好基础。卓越大语文,是在扎实做好这个语文教学的基本工作之上的扩展和延伸。除了精心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语文能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及提高知识的积累以外,更把重点放在感悟语文的思想意义和人文精神,对语文学习中共性的任务,如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审美能力等,顺势引导,开拓视野,识别美丑善恶,用逻辑指导,以人文熏陶。在体系化的学习中,通过倡导“乐经典,慧人生”, 润物细无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帮助孩子们在阅读中外经典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成长的快乐,收获思想智慧,达至幸福人生。

一句话概括就是,卓越大语文,就是让孩子的语文素养体现在宽广的视野、独立的思想和笃行的力量这三个方面。

那么,卓越大语文如何培养孩子这三种品质?

陈宏巨认为,作为“全国第一家1-9年级大语文课程体系”的推出者,卓越大语文以古今中外经典名著为入口,着眼于孩子的终身发展,扎实且系统地将人文经典的价值作用于孩子身上,让人文滋养看得见。

例如,陈更宽广的视野源于大语文理念下的海量阅读、跨领域涉猎以及强大的学习能力。“当我们的孩子拥有了宽广的视野,才不惧怕任何时代的剧变。”卓越大语文“1-6年级领略312位作家、95部名著、361篇名作、149篇课外背诵古诗文的风采。7-9年级,则涉及218位作家、45部名著、424篇名作、68篇课外背诵古诗文……”精确的数字背后,是卓越大语文1-9年级严密而完整的课程体系,是在经典阅读的选材和数量上的严格标准——大家、大作、大智慧。

叶梓颐认为,“自信心的培养和对孩子的尊重,是培养独立思想非常重要的一点。”卓越大语文,通过有效的课堂设计,在兴趣积累、识记理解、分析应用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思辨探究以及批判创造,培养孩子独立的思想。"卓越大语文,不做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启发孩子做知识宝库中独立的思想者。"陈宏巨说道。

李晓洋说:“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我不再把我的工作当作工作去做,而是把我的工作当作我的事业去做。”陈宏巨认为,支持李晓洋闯出自己的路的,就是卓越大语文蕴含着的笃行的力量。笃,是一心一意,坚定不移,脚踏实地。笃行,就是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信念与理想。不忘初心、笃行不倦的卓越大语文,在孩子能力成长的金字塔中,把学以致用作为能力的最高层级,希望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亲近经典,在循循善诱中感悟经典的智慧,最终让孩子能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经典阅读中,与榜样对话,收获笃行的力量。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卓越大语文五年如一日,坚守语文素养教育之初心,是语文教育从学科能力走向人文素养综合培育的升华。“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陈宏巨希望孩子们把学习与立志结合起来,先完善内在德智的修养,然后推己及人,大学之道,从小学开始体会。卓越大语文,致力于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语文素养必修课。

 

责任编辑: WY-BD

责任编辑: WY-BD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