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重新定义精酿,【与众不同】不是唯一方式

资讯 TOM    2019-03-27 10:46
重新定义精酿,【与众不同】不是唯一方式

随着工业啤酒销量下降,进口啤酒不断攀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看好精酿市场,有人说消费者已经从“喝饱”转型到“喝好”,虽然精酿市场开始逐渐形成一股热门势力,但市场也因为产品的饱和而逐渐良莠不齐,开始有部分的品牌商家为了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开始在酿造上发挥所谓“极致”的创造力,比如有海水味啤酒、泡菜啤酒、辣椒味啤酒甚至还有尿液啤酒.....通过这些引人注目的名称和材料去吸引顾客,却忘记了真正做酒的初衷,导致部分顾客曲解了对于精酿的定义,认为稀奇古怪的味道融合就是精酿的味道。创意固然是精酿的驱动力,但为了作秀而去做秀,没有从真正的酿酒层面出发考虑,就已经开始违背精酿师的初心了。

其实,对于这个行业的大多数从业者而言,不管外界怎么看待精酿市场,他们都更愿意慢慢来,始终坚持精酿的精神和技法,不做大路货。他们开酒吧,推新品,在自己的城市精耕细作,保持那种老店式、工匠式的经营方式,也是有趣又值得人尊敬的,更为了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元的口味选择。他们做精酿啤酒,便是将啤酒发挥到最极致,做出属于自己独有的特色味道。

精酿之风登陆中国

现代精酿的发源地是美国,美国啤酒酿造商协会把精酿精神总结为“独立性、真实性、合作精神和社区意识”,这正是美国文化的一个缩影。美国人把对自由、极限、多元、创新的向往,加入啤酒的酿造过程中,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创造出了灿烂的精酿啤酒文化。

那么在中国开始逐渐打开的精酿市场,我们该如何定义精酿呢?首先,大众眼中的与众不同绝不是它的唯一性,因为真正的精酿应该是由匠心、精细、精致酿造糅合而成的,而喝精酿的人,“当他们喝下那些精造的啤酒时,也向外展现了一种不凡的生活品味和丰富的人生智慧。”因为在斯坦福商学院的托马拉教授看来,如果你能欣赏一种很小众的东西,那么你会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满足感。这便是喝精酿人群给大家的印象。

变幻花哨的精酿酒——金色三麦

重新定义精酿,【与众不同】不是唯一方式

精酿作为一个舶来品,进入中国之后,在口味和文化上都酿造了中国特色。金色三麦的酿酒师们利用桂花、乌龙、龙眼蜜等特色原材料进行加工酿造,这样打造出来的精酿,不仅是一款风味独特的产品问世于众,更是一种潮流文化的真实体现。

对他们而言,这种味道是一种平衡,甜和苦,焦味或酸味,添加味不应该过于突出,每一种原料的呈现都应该是他独有的口感,使人心生愉悦。德国酿造学院的精准工艺搭配亚洲特色的故事内涵,创造出的便是金色三麦的独有气质,一口下去,内敛、柔润、滑顺;仿佛面前是多年未见的老友,亲切熟悉。金色三麦不仅是酿酒更是在酿造一段故事、一种个性、一个人;每一款酒的背后都藏有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只有尝过的人才能体会。“能让人在酒中找到知己”才是他们作为酿酒师的乐趣所在。

这个世界总需要有人拥有敏锐的嗅觉,能嗅到新事物吹来的春风。金色三麦便是凭着满腔热忱做起了国内的精酿,和传播精酿文化的一批人。

独特才能成为流行

重新定义精酿,【与众不同】不是唯一方式

工业啤酒是大众的,而精酿啤酒则奔跑在追求小众的道路上,极力避免着被定义。

当我们谈论精酿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自由,独立,小而美,品质,丰富多样,层次感……往往是这些词浮现在眼前。然而,精酿啤酒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

金色三麦精酿啤酒的酿造过程则是一种艺术创作,有固定的程序,没有固定的配方。除了不同的啤酒花和麦芽,还可以加入乌龙、桂花、荞麦等独特的原料。对于酿酒师来说,这是一个自我表达的过程。

精酿正因为不可被定义,而被贴上各种标签,变成“人人可定义”。金色三麦给不同口味、不同设计的精酿贴上故事标签,便是定义自己独特个性和品位的表达方式。

 

责任编辑: WY-BD

责任编辑: WY-BD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