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刘孜跨界做设计,对话城外城DXD总设计师施路远

资讯 TOM    2018-10-11 11:46

9月23日下午,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城外诚DXD北京设计互联中心专题园区开幕。著名演员、设计师、ZI品牌创始人刘孜和城外诚DXD北京设计互联中心总设计师施路远现场对话,分享了明星+设计的几段严肃八卦。会后,媒体专访了两位设计师。

刘孜跨界做设计,对话城外城DXD总设计师施路远

提问:刘孜老师,您从家居代理商跳到设计师的角色,是什么样的动力驱使您做这样的事情?跨界在中国来说是有一种教育上的缺陷的,您亲自参与到过程之中有没有一定的挑战,或者一个固定职业的人群跳到另一个行业,需要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

刘孜:分享对材料的理解,对颜色的理解,以及这些作品在空间中能扮演的不一样的角色,想给大家带来更多的选择。过程更像是养一个自己的孩子,这对我来说越来越清晰。

我觉得、目的不一定是跳到另外一个职业。我们的工作是跟创作有关,同时跟创作产生关联。有时、我感觉需要通过其它形式打开自己对职业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提倡的全人教育,知识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其它方面教育的拓展,需要人生各个阶段有对不同领域知识的铺垫。

现在的商业模式会慢慢的让你变得有点麻木,这是一个成熟的思维模式,也是一个单一的简单思维模式,在商业舒适区里很舒服,一旦学会思考就会觉得特别的痛苦。所以,有一个问题是你想当一只快乐的猪,还是想当痛苦的苏格拉底,可能大多数人选择当快乐的猪,但是如果你不思考、当快乐的猪,这跟客观世界也不对称,因为没有一种快乐是恒定的,你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你才能到达你自己要做的事情另外、更广泛的维度。

提问:您说做品牌是一个马拉松,您觉得马拉松的终点是中国消费者审美意识逐渐跟上了您的品牌设计,还是说即使大家审美在逐渐提高,但您依然选择做一个小众独立的品牌,和大家与众不同的品牌?

刘孜:我就是坚持做我自己,让所有人都往我这里靠,这个事太难了,我应该做的是主动找到与之匹配的市场。在国外有很多这样成功的例子,比如说做有机的洗发水品牌,每个店的装修风格全都不一样,但是基础产品的逻辑和审美是一致的。这就是依靠设计为产品赋能。国外还有很多,像法国香薰,许多也是小众独立品牌,不是做大而全,而是做单一的品类,也非常成功,在全世界开几百家店。这种“小众商业”模式不是我创造出来的,这种方式已经存在,但是在中国要找到与之匹配的市场。昨天有一位80岁的老奶奶,在汇空间看了我的作品之后觉得特别喜欢,她买了4个杯子和2个碗,我当时就零乱了。我曾一直在套用所谓的商业模式来做品牌,我们先给客户画像。这位老奶奶是个怎样的画像呢?后来、我发现我的作品对位品质生活有要求的人,我要找到这样与之匹配的人。现在的商业画像模式第一个就是按照年龄,我发现这可能是大众消费的模型,如果要做小众独立的,可能应该在精神内涵上更多的去画像,我一定不是让大家往我这边靠,我要找到跟我同质的人。

刘孜跨界做设计,对话城外城DXD总设计师施路远

提问:施路远老师,您今天主持的论坛,跟刘孜探讨了这么多有深度的话题,放眼整个大的行业圈,您看好其他人跳到设计圈的跨界吗?

施路远:我觉得这个行业特别需要被打破,中国这么多年都是主要依赖房地产商业思维模式来做设计,所以,我们好像不是在做设计,而是在做房地产。这是问题,离开房地产设计好像不能独立生存了。比如说刘孜她有自己的产品,但是现在设计师没有了甲方、没有了项目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吸取圈外人的想法、别人的经验。

提问:您一直在美国和中国两地跨越,您对这届北京国际设计周有什么样的看法? 外界的力量进来以后,对原本的设计师会造成冲击吗?

施路远:今年的设计周更多元,越办越好。我觉得国外的设计周更商业一些,中国的设计周政府元素较多。看到刘孜作品的时候,发现有较多方面是我们遗忘了的思考,因为没有进行这些思考,所以结果是不一样的。比如刘孜做的连体盘子,我看了就想我做了这么多年设计,怎么这么笨、就没想到。其实根本不是笨,虽然我们见的东西很多,但总是有缺失部分,是自己看不到的,当别人做出来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我缺这个。如果没有看到刘孜做那样的盘子,我可能这辈子这个地方就缺失了,如果到老了躺在床上才看到那就太惨了,所以我们要看别人,与圈外人对话、让自己更完全。设计师是直线思维,横向能力都比较差,分析能力也比较差,所以我们需要不停的往外看,就像八爪鱼一样、偶尔还是应该回钩思考。

刘孜跨界做设计,对话城外城DXD总设计师施路远

提问:刘孜老师,您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刘孜:我跟很多设计师不太一样,我不是看到市场的缺口和市场的痛点才去做设计,那是功能展现。我们的作品可能是审美排在功能前面。很多人跟我说你每一季都得有故事,没有故事卖不出去,现在写公号都得有故事,我是一个特别纠结的人,我设想讲故事真的是唯一的出口吗?按羊群效应,这是OK的,如果不讲点故事我就死了吗?我也不能为了你们想听故事就编一个,我得自己真的有故事才行。首先我得展现品牌基础层面的产品逻辑,我问我自己是从哪里开始的,我是从材料开始的,所以材料是我最底层的逻辑。我要纵向的去研发材料的可能性,就像Kartell研究塑料一样,我去研究色泥怎样能做到表里如一,为什么它的安全性比其他上色釉的瓷器的安全系数要高,材料如何变换出让你觉得表情丰富的颜色。

如果这个盘子大家看到的是一个颜色,它就是一个盘子,放在超市,放在自由市场,它就是一个盘子,当它有了800种颜色,它就是一个艺术品,就会让你从另外的维度和别的视角去看了,这种消费习惯就从无意识变成了有意识。设计北京也有一些荷兰设计师的作品,他们就是重复这个元素,把它放到很多的器型当中去,这种不断的重复你就会发现哲学思考。哲学思考就是换一个角度去看世界。就像塞尚,这个角度是喷泉,那个角度就是马桶,倒过来去看这个世界、就是哲学思考了。所以,你得有底层逻辑,知道这部分是从哪里来的,材料和工艺一定是底层逻辑,底层逻辑有什么样的故事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我要编这一季的故事,而是颜色的出现就像做盲目的化学实验一样,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第一次烧都是粉色的,第二烧出来6个颜色。发现这3个色怎么那么像男的,另外3个色像女的,诞生了SHE&HE系列。由此就延伸到在生活场景,如果请客人,这边是男款的那边是女款的,或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主人的心思就会一览无遗。再比如她送给他,他送给她的时候,可能我告诉你,我是表里如一的,这是本身产品带来的,而不是我编出来的,这才是讲故事。

刘孜跨界做设计,对话城外城DXD总设计师施路远

提问:在设计层面体现出您说的良好的中间状态大概是什么时候?

施路远:未来设计师要往演艺和娱乐方面走一走,因为影视方面对设计节目的需求非常大。以前所有的所谓设计电视节目其实都不是设计节目,而是装修节目,都是敲敲打打的装修、改造、搞地产。很简单,因为商业赞助的公司都是建筑公司或者装饰公司,谁出钱就给谁拍,现在政府的导向已是不要再弄那些东西了,而是强调设计科普、体验、审美和文化。到底什么是设计? 提出了要求,电视台也要有所转变。大众也有强烈需求,各行各业都有很强的转变意识,所以我们要做全方位的培训。设计师的想象力快于他的嘴,许多设计师的嘴非常慢、非常紧,如果想上影视节目、都要经过专业训练。所以请刘孜来指点一下我们这个行业。

大多数人就像钟摆一样,很容易被操纵着从一个极端摆向另一个极端,其实人最好的状态是视线很宽但只在中间晃,不要一下子就走到极端,我什么都要(购物狂)或什么都不要了(断舍离)。多数人是没有自我思考和独立审美的,他是被别人忽悠带着从这一端到另一端。起码要经过这一轮,中国真正好的设计状态应该会在未来的3—5年出现,把该扔的东西都扔了之后,才发现那也是一个错误,经历两极后再回到中间、中庸,才有可能造就一批有丰富审美和生活经验的人,其实现在很多设计师和消费者还是在经历中,这个过程必须得经过。

提问:很多设计师的理念是在不断变化的,您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施路远:一个设计师,专业端是给客户服务,所以必须兼顾自我和迎合市场的需求,当然自己的家里是我自己的事,有的时候我也将自己最骨性的理念强加给客户,客户不接受我就收起来,再换第二个面孔出现。所以,我做的多数项目跟我自己的家没有太多关系。西式中式我都接受,但我自己偏好“旧”的东西,不喜欢新东西,新东西少。要么是艺术级别的,要么有收藏价值的,我不太乱买东西,因为家里传给的东西太多了。祖辈去世,都是我的,现在被物质压的很难受。我父亲去世之后,收拾他的书房就收拾了一年,哪些不要了?哪些留存?哪些捐出去?到了那个时候你才会知道。

提问:刚刚两位都谈到了平衡,无论是设计师本身,还是设计产品本身,亦或是产品本身,需要有良性的资金运转,需要生存下去,怎么样去平衡,可能会有一些妥协,你们不可触及的底线是什么?

刘孜:我是做产品设计的,我自己的NDA是什么?我自己是谁?我自己追求的喜欢的东西是很重要的底线。我不能突然找到一个渠道,渠道说我就服务的就是基层的、或者别墅太太们,帮她们去找各种生活用品,设计一些太太们喜欢的东西。太太喜欢什么其实她们也不太清楚,但是她能有样式照片。当你的渠道有了,你就该想自己的生产线,这样就完全可以打通。但是如果我的东西和她们的需求没有达成共识的话,我宁可放弃这个渠道。我一定知道自己喜欢的东西,找到与之匹配的渠道,而不会因为渠道放弃自己。就算是妥协了,为别人做了,但我觉得有很多人比我做的更好,但那不是积压之后我自己情感的表达。我说的是气质和基调,就像您喜欢收集古董,突然给您很多新的东西,让您一定搁在家里一样。这是我想说的point。我觉得人需要有自己性格的展示,因为人跟人不一样,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有很多这样人的社会才会有意思。我希望可以有多元化的想法,多元思考、多元体验,这样的交互大家可能觉得才是有意思的。

我自学设计,自己学材料,自己学设计的发展,不同的风格。因为我早期做品牌代理,每天培训员工的时候我们自己要知道为这个品牌服务的设计师都是什么样的风格,受什么样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设计。包括对材料的认知。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那会儿是自己想学,学了马上就能输出,如饥似渴。

我们的品牌刚刚上线,线下是通过展会、进买手店,未来希望有自己的实体店。设计应有研发和生产以及市场的验证,不是很短的时间内能做到的,渠道决定我们的SKU没有那么高,但如果以后这样的品牌大家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喜欢品质生活的人越来越想找有态度、有工艺、有质量的东西,那就需要团队的支持。每个阶段的发展是不一样的。我的品牌筹备两年半的时间,它跟我一样,不需要任何的标签,一旦有了标签想法就多了。

施路远:标签化了之后人更容易出名,因为宣传语在当今可以很有影响力。

刘孜:但是有了标签以后会被过度消费,我是一个骨子里比较叛逆的人,不想被标签化。

提问:刚才提到设计也有剧本,您自己挑剧本的时候也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吗?

刘孜: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自己要有客观的认知。比如让我演哪一类的角色我可能会拒绝,我会觉得我跟这个角色有区别,这个路径特别短,演员和角色的匹配度其实是有道理的。我当然知道体验派能塑造不同的角色,但我觉得根儿上的东西还是得找到,不能由里到外彻头彻尾都不一样,一定有比你更适合的,不然为什么有选角导演。

提问:您对新锐设计师有什么建议?

施路远:其实DXD设计中心就是给年轻人创造的机会。我35岁改行去学设计,之前是做国际金属交易的。到了一定年纪、我更是要认识到自己本心想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到那个思考阶段就觉得钱就不好玩了,所以我就辞职了。先想学视觉艺术管理,对应的是拍卖行和博物馆。因为父亲是历史学家,所以我驾轻就熟,从这个入口进去,发现我的创造能力更强,就学室内设计了。

刘孜跨界做设计,对话城外城DXD总设计师施路远

当时想学室内设计这个专业的时候,我跟系里招生的老师聊我是不是太老了,他说你去课堂看看,发现我算年轻的,为什么? 因为做设计最重要的是生活和审美经验。审美有选择性,设计师应有一套自己的设计稳定性格,不能上来今天赶时髦,明天还赶时髦,时间全都浪费掉了。经历对设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除非你的父亲就是设计师,可能你很早就能得到感受方面的专业引导,否则只是通过学习是很难快速培养出来的。学习给到你的就是技术,没有感受的部分,没有认知的部分。美国的教育也是一样的。人不存在跨界,而是骨子里面有的,在不同的时间点做不同的事很正常。

提问:您在台上说希望找到一个相互匹配的客群,这部分人也不是那么显性的,即使您给他画的画像还是比较低调,您通过什么渠道,怎么找到这部分人群?

刘孜:做产品的时候初始的工作就是做客户画像,谁会买我的东西?为什么?他们会出现在哪里?他们有与之匹配的生活方式,你就去这些地方找。以前会觉得特别的隐性,今年开始有生活品质的线下店。线上获客是很难的,因为线上需要流量端口,如果自己不是网红就没有自身获客的优势。主打设计的产品的平台确实也不是大的流量端口,但线下有很多买手渠道,线上转线下的也有做的很不错的,本身也有一些自己的品牌需要做生活品质,要做内容。几年前,资本的关注度全部在渠道和平台的打造上,因为周期短。当这个壁垒已经没有更大意义的时候,大家就开始想产品、想内容了,基于产品思维,找到与渠道相匹配的调性。但是大家都不情愿接触上游,大家都不想爬最累的坡,但市场是个巨人,总是会转身的,当他从平台思维转向产品思维的时候,你就会对他微微一笑,与之匹配的客户群就找到了。我觉得市场一定不是恒定的。投资人是一定要最快的见到收益,但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因为资本而美好的。

施路远:投资人都跟炒股票的一样,没有人买长线,都买短线,国内商业环境造成大家必须得短平快,但并不代表这是正确的投资方式,投资应该有长线搭配短线。总有一群人在找特别心灵相通的、有想法、有层次的设计品,这种存在不是在于宣传,而是在于社交,而这个社交圈还不是那么俗的。

关于城外诚DXD北京设计互联中心

作为北京知名的“家居模范城”,拥有23年发展历史的北京城外诚家居广场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北京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为支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制定了自我革新和转型的战略发展规划。

2016年底,城外诚家居广场确定向设计中心转型的中期发展规划,并大刀阔斧地进行自我转型和创新实践,自筹资金将城外诚国际家居馆中4层15000平米的展馆参照美国纽约设计中心的成功模式进行改造升级,旨在以最专业的设计系统集合与互联推升设计,以应对任何创意设计挑战。

DXD首期15000平米,囊括30家国际国内一线设计产品展厅(包括3家智能科技和前卫设计体验馆)、1000平米的多功能设计展馆,优选入驻设计公司、设计互联服务、媒体影棚、咖啡厅、IMAX影院等等,初步形成设计销售、服务、研发和传播的互联系统平台。

2017年9月,城外诚DXD北京设计互联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并成为2017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重要分会场之一,迎来了包括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文资办、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等多家政府机构的考察和关注。

2017年11月,城外诚DXD北京设计互联中心正式向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递交了《北京设计中心暨北京国际设计周示范园区》的项目申请报告。由设计周组委会全面考察该园区现状及规划后,2018年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正式批复其为专题园区。

城外诚DXD中期发展规划将40万平米整体改造升级为国际一流的设计产业聚集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立足北京、放眼全球,涵盖设计企业办公、设计交易市场、文化创意设计资源交流、展览展示、公共艺术空间等,是北京第一个国际化的设计中心。

刘孜跨界做设计,对话城外城DXD总设计师施路远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王昱东向城外诚DXD北京设计互联中心专题园区授牌

 

责任编辑: WY-BD

责任编辑: WY-BD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