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赫德赫德双语学校开放日:最扎实的双语创新,从学好母语到国际化思维

资讯 TOM    2019-12-10 15:19

母语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民族基因的载体。”赫德学校中方总督学李振村老师曾说。

对于个人而言,母语是个体习得的最强势的语言,同时母语又不止是语言,更意味着一种思维方式、文化和价值观,最后才是一种沟通工具。

未来世界一定会是全球化、跨文化的社会架构,只有那些拥有跨文化合作能力、能够在多文化环境中共情和行动的人才,才能不被国界和文化所限制,在拥有竞争优势的同时,也拥有改变世界的机会。

但是知彼,首要知己。跨文化的能力必须基于扎根自身文化的基础之上。中国的孩子需要长出中国文化的根,才能从中获得滋养。赫德的教养目标--“做全球化的中国人”,意味着我们的孩子不仅可以用外语去和其他文化沟通,更能用外语将中国文化传递到天涯。

因此,和世界上所有推行双语学习的国家一样,赫德在双语学习中,也会在孩子的低龄段特别强调母语奠基的重要性。

在强化母语的基础上学习双语最有效

2019年2月23日,《经济学人》的一篇社论指出:在低龄学段,用母语学习的孩子,在学科表现与在英语学习的表现上,都优于全英语教学。

对于低龄儿童而言,一方面使用母语的学习效率要远远高于第二语言,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母语能力将决定其思维的高度和深度。

对于中国孩子而言,母语就意味着中文。因此在推进双语学习时,强化母语基础,尤其在低学段打好中文基础,是成就高效双语学习的重要基石。

在赫德,孩子们通过浸润式国际化双语课程进行学习,在大主题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下,注重向“全人”目标的发展。赫德的中文课程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原则,同时引入全课程理念。国际课程借鉴英国国家英语课程大纲和学习目标,以浸润式的语言学习方法培养孩子类母语的英文素养。

具体落实到教学设计上,在赫德小学的低龄学段,中英文学习齐头并进,中文接触的比率略大于英文,到了高学段,英文的比例和难度则逐渐增加。

由于赫德的中英文教学都采用大主题跨学科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保证孩子在打牢中文基础的同时,能够平稳无缝地过渡到中英文双语并驾齐驱的学习状态。

当中文听说读写的地基打牢,伴随着日积月累的海量阅读,孩子们的深度思维能力不知不觉便建立起来。在国际课程带来的宽阔视野中,赫德的孩子在拥有深度思考能力的同时,也懂得如何和广袤的世界联结。

全课程构建扎实母语基础

“母语是深度思考的工具。”全课程践行者和带头人之一,北京赫德双语学校校长常丽华老师说,“一个母语学的好的孩子,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会更容易进入深度思考的层面,他的第二语言也会学得更好。”因此对于低学龄段的中国孩子,学好中文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文化做根基

母语首先是文化。全课程倡导“教育即生活”,我们相信:在校园中的每一缕空气都是教育。因此,让中国文化在校园里活起来,是赫德全课程的特色之一。

比如赫德的四季课程,在赫德,孩子们的教室生活是跟随四季节气自然更迭的。在不同的季节,几十首与季节相关的诗词进入课堂,孩子们走到自然里看花开叶落,记录自然笔记,四季节气下的茶饮食物也都在课堂上动手做了起来。中文、诗词、艺术、自然……各个学科不再相互割裂,而是在不同的主题下连接成网。

每逢节气,常校长就为孩子们娓娓讲述“二十四节气”的故事,从诗词到传说,所有孩子都听的着了迷。而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同年级的孩子们也会进行不同程度的节日主题课程,或吟诵、或舞蹈、或创作……

在这所充满了仪式感的学校里,中国文化从书本中走出,活生生地成为了自然而然的生活。

“整本书阅读”架构下的母语基础和文化习得

全课程的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整本书阅读”。

一年级,孩子们通过“长文阅读”为阅读整本书奠定基础,从二年级开始,孩子们通过桥梁书、阅读漂流等活动逐渐向“整本书阅读”过渡。到了五年级,孩子们将阅读整本《西游记》,并对其中的人物进行深度剖析和哲学化讨论。

区别于碎片式阅读,“整本书阅读”令孩子对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人物的脉络性和作品呈现的文化图景都有更加深刻广泛的理解。整个小学阶段,全课程的孩子们累积的阅读量是惊人的。他们从作品中汲取到的营养也让他们拥有更加深度的思考能力。

跨越学科屏障的知识网络

通过将主题设定与自然、社会相融合,全课程在课堂教学上尽力打破语文、音乐、艺术、自然科学和数学等学科之间的屏障,采用项目制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将理念落地于课堂。在这点上,赫德的全课程和国际课程是理念统一、相互呼应的。

在全课程的教室里,文学作品会变成戏剧呈现、假期的经历会变成手账在班级内展示、学校的加餐可以成为数学统计课的主题项目、诗歌可以配上鼓乐欢唱……

在这里,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连成网。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就像树上生出新的枝桠,全课程是一个有机生长的活的课程。

浸润式国际课程让孩子与世界相连

在赫德,所有课程和所有教育都向着共同的目标服务,培养“全人”是赫德的使命之一。

赫德的中英文课程都采用大主题跨学科的教学方式,每个科目的教学都注重培养孩子的内在发展,从树立自我认知,培养安全感和自信心开始,到认识自然、他人和世界,构建坚毅、责任感等一系列完善的人格品质。

语言只是工具,赫德的浸润式国际课程不仅着眼于培养孩子类母语的英文能力,更为重视的是培养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思考、决策、行动的“可迁移能力”,比如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沟通的能力……

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赫德的国际课程团队引入了大量国外先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来进行教学设计,比如主题式跨学科学习、体裁式教学、RWI 自然拼读学习法、设计思维方法论等等。

最近,由来自美国硅谷著名创新学校 Bullis 的专家带队,北京赫德的国际团队正在设计 STEAM 和 PBL 相结合的教学项目,以进一步提升国际课程的丰富性和高效性。

用国际化语言讲述中国

在中英文学习齐头并进的同时,中外方教学团队也在为孩子们搭建文化融合的桥梁。

作为赫德学校中方总督学,李振村老师在多年面向双语教学的研究经验中感受到:“和国际团队合作的经验让我理解到,好的教育都是相通的,在课程设计上,我们中外方课程的核心都是契合人性、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所以我们在双语上的链接和融合不是问题。”

上个学期,北京赫德三年级呈现了一堂用英文讲述“清明上河图”的课程,学生们就用行动证明了双语学习的链接与融合。

在三年级的全课程课堂上学习《清明上河图》,首先要解读历史与文化,孩子们观察并研究这幅五米长卷中都出现了哪些景物、哪些人物、发生了什么故事和冲突。然后,老师引导孩子们将目光转向作者和创作背景,讨论作品的叙事艺术和戏剧结构。

最后,孩子们从残破的城墙上观察到了当时国家的时运兴衰,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问题与担忧,以及作者对于家国命运的关怀。 学习了这一切之后,三年级的学生们进入了一个大胆的双语融合课程,他们要把自己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用英文写下来,介绍给假想中的“同龄美国朋友”。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中外方老师一起共同备课,将任务目标分阶段落实,便于孩子更加自信地一步步完成。最后,这些三年级的孩子们每个人都向国际教师团队用英文介绍了自己心目中的《清明上河图》。 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中,孩子能够自在不局促,将中国老祖先的历史和哲学向世界娓娓道来,用中国人的智慧从容生活……这就是我们要培养的“植根中国的全球英才”。

用李振村老师的话作结:“我们不把语言当成工具来教,无论中英文,我们都是在教文化。在未来世界中,能够通过多种语言理解多元文化的人一定是具有优势和影响力的人。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是可以理解世界、与世界自如沟通的中国人。”

 

责任编辑: WY-BD

责任编辑: WY-BD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