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有空就来基地务工,收入6000多块钱。今年过完年后,在村党支部委员、会计黄臣刚的劝说下,我又来基地务工,每个月都能摘到2000多块的木耳钱。家门口‘上班’,能顾家也能挣钱,真的要得。”党员杨秀英边摘木耳边说,心里乐滋滋的。
今年61岁患有慢性病的杨秀英,是一名热心公益事业的优秀共产党员。前年秋后,她听说黑木耳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落户本村,需要土地,就积极主动找到村党支部委员、会计黄臣刚,没和家人商量,就把家里的2亩地流转给了公司,而自己则在家带小孙子。今年春节过后,她也是如此,坐吃两空。村党支部委员、会计黄臣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就去动员她到村马铃薯劳务合作社报名务工,让她也为家里增加一份收入。报名后,合作社考虑到杨秀英的身体原因,给她安排了较为轻松的工种,摘木耳。
日前,在黄平县旧州镇草芦坪村黑木耳产业基地里,40多名村民和杨秀英一样的忙碌着,在采摘黑木耳,装车的、称木耳的、运输的、浇水的,闹热得很。
前两年,为让大家尽快脱贫致富,黄平县抓住脱贫攻坚政策机遇,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与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制定了发展产业致富新路子。经过多方考察学习后,最终决定将木耳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新突破口,纳入产业脱贫中的“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计划。经过专家检测,当地的气候和水质都非常符合黑木耳所需的种植条件。之后,一个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贵州远鸿生物有限责任公司黑木耳产业示范园区落户在土地肥沃、光照充足的旧州万亩大坝上的草芦坪村。
项目实施后,草芦坪村采取“党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培育健全食用菌产业链,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据悉,贵州远鸿生物有限责任公司黑木耳产业示范园区在黄平发展1000多亩;辖区内长期有120多人在基地务工,用工高峰时,3200多人次下地,年内户均增收1000多元。黑木耳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支柱产业,带富了众乡亲。(张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