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游戏被称作“精神鸦片”之后,部分自媒体又开始出现了另外一种耸人听闻的论调“短视频是精神鸦片”。
万万没想到,时尚领域开启了怀旧风潮,而随着复古风潮再度萌发的,还有这种早就被证伪的老调,也是让人觉得颇为荒诞。
从文字到图片再到短视频、直播,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媒介的形式不断拓宽。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早就说了句至理名言:“媒介即信息”。既然是信息,可能良莠不齐,但不可否认的是,几千年来,信息也承载了丰富的知识,汇聚着人类的文明。
根据CNNIC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2020年,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底,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8.73亿人。而年轻人是短视频的主要用户。这届年轻人已经习惯了没事拍拍短视频,有热点在短视频上吃瓜围观,有需要在短视频上搜索帮助。
如果我们以一种更宏观的视角来看,短视频也只是一种新兴的内容体裁,它本身并没有对错。关键其实在于承载的内容本身,以及我们如何利用这些内容。
所以,一个讨论短视频的良好姿势,应该是去思考我们怎样让短视频更好地服务于更多人;怎样更好地规范短视频的发展,让其行稳致远;怎样让短视频更好地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助力,不能因一叶而障目,因其一而去否认整体。
看看当下的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视频号上,有非遗江湖,有读书学习,也有二次元与潮流文化,短视频的内容生态场域,正在不断完善。因此对于短视频,我们也不能一棍打死。上来就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批判短视频就是“精神鸦片”,这不是一个理性讨论的好姿势。
因为这种论调显而易见是一种一刀切,是非黑即白的惯性思维在作怪充斥着很浓的戾气,是一种思维的懒惰。历史上的无数案例已经证明,一刀切只是从一个极端推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最终不仅是破坏整个行业的发展,也会损害到每个个体的权益,切掉个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荼毒人心的,往往并不是短视频,而是这类危险的论调。不要打着“救救孩子”“为了大家好”的大旗,去刻意制造对立,引发人们的焦虑情绪。都2021年了,此类危言耸听,可以休矣。并且如果你仔细研究,会发现,短视频之内,大有天地。
回到短视频本身,那么问题来了,短视频是精神鸦片吗?当然不是。玩过短视频用户都知道,它让我们能够记录自我,记录这个时代。不管你是爆火的明星,还是平凡的普通人,在短视频平台上,你都可以平等地展示自我,与千千万万网友分享你日常生活的琐碎与那些难以忘怀的美好时刻。
广西南宁的农村留守妇女韦木木在玉米地、在稻田旁拍下了她的跳舞视频,在日复一日的农作劳动中,休息间隙的舞蹈,成了她枯燥生活下的一抹亮色;出道40周年的刘德华在抖音里分享了他的工作和日常,居家隔离怎么过,出门开车自驾游,歌曲彩排的花絮……原来华仔也是如此接地气。
其实,透过每个个体所拍摄的一条条短视频,我们能够观察到这个世界在发生什么。短视频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宅居在家的疫情期间,千万网友在短视频平台上云看展、云健身,河南暴雨,短视频平台上的实时更新的灾难现场状况让全国大众揪心,援助的信息也通过短视频通道不断传递。毫不夸张地说,短视频已是一种实然的、客观存在的文化和社会实践,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们当代社会文化的潮水方向。
短视频让我们能够看到更大的世界,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并不只局限于让人们消磨时间,同样,也能够提升自我。“精神鸦片”“电子毒品”这类修辞,从手机到电子游戏到短视频,都曾被如斯批判,但放心吧,年轻人没那么脆弱,没有什么能够毁掉这代后浪。
当狼来了的故事讲了太多遍,这届年轻人早就不买“毁掉论”“垮掉的一代”的账了。在互联网浪潮成长起来的Z世代,更加崇尚开放与自由,也更加包容与多元。QuestMobile《2020年Z世代洞察报告》显示,Z世代更注重“自我价值”与“兴趣爱好”。视频、音乐、游戏、动漫、偶像都在Z世代的涉猎范围之内。聪明的当代青年们,早就学会了不被媒介所完全掌控,而是借助于新兴的短视频形式,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让自己全面发展。
不知道从何时起,这届年轻人,也开始短视频平台上学习,并且学得十分上头,数据显示,2600万大学生在抖音上秀才艺、秀学习。在短视频平台上,我们能够跟着《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沉淀人文素养;在欧阳自远院士科普之下了解到中国探月工程的奥秘,涨了一波航天知识;足不出户可以遍览千年古都长安的繁华、3D城市雾都重庆的魔幻……
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普罗大众共同的向往,而短视频也做到了让我们生活更加美好。短视频寻人帮助千万家庭团圆,让独生子女父母不再失孤;短视频帮助贫困县区脱贫致富,大山里的人们也能过上小康日子;短视频创造灵活的就业机会,让这届年轻人玩转副业,成为斜杠青年。
大禹治水,疏而不堵。相比于动辄喊打喊杀,合理的运用才是对于短视频正确的打开方式。所以,别再给短视频扣上“精神鸦片”的大帽子了,这届年轻人第一个就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