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银杏季,上海黄金城道便会成为热门打卡地之一。金黄色扇形小叶长满整个街区时,目之所及,奕奕灿灿,满地碎金。今年,伴随着银杏季的来临,一场由社区居民全程参与共创的循环美学展“回收我·回来了”也在黄金城道拉开帷幕。从今年盛夏开始回收的饮料瓶经过居民们的亲手创意设计,在银杏季化身为6把遮阳伞和100把共享雨伞回到黄金城道街区,为这个银杏季增添了更多浪漫底色。
“回收我·回来了”社区共创循环美学展
该活动由可口可乐中国及上海日报社联合发起,生动还原了上海虹桥街道居民利用饮料瓶循环再生,将艺术与环保融合,共创绿色家园的全过程。事实上,这已经是可口可乐中国第三次深入社区开展绿色实践。自2020年起,可口可乐中国先后联合上海五里桥街道、长寿路街道和虹桥街道,连续三年开展“回收我·回来了”环保行动,将饮料瓶循环再生的公众教育和市民参与活动带到更多公众身边。
社区绿色实践初探索,五里桥街道趣味展览引关注
2020年9月,可口可乐中国首次联合五里桥街道开展“天下无废,社会共享,共创社区再生环保新美学”主题活动。项目以五里桥街道为试点,开展为期一年的饮料瓶回收行动。回收后的饮料瓶被重新加工、设计并制作成遮阳伞、雨棚等公共设施用品,回馈给社区,成为社区环保美学的一部分,同时推动社会各界对循环经济的思考。
为了以更趣味的形式让公众了解饮料瓶循环再生价值,一场名为“不瓶凡”的再生主题展来到居民身边。展览不仅展示了诸多由饮料瓶再生材料制成的书包、雨伞、环保袋和冲锋衣等创意产品,还通过“解剖可乐瓶”的趣味装置向公众科普了饮料瓶回收再生的环保知识。现场的“可口可乐刻字机”前更是排起了长队。居民集齐10个废弃饮料瓶,即可换取任意一瓶可口可乐全品类饮品,并在瓶身刻上专属“环保宣言”。该兑换活动持续了一整年。在这一年中,社区还通过不定期开展以“再生环保新美学”为主题的科普活动,提升了居民对塑料瓶分类的认知和饮料瓶循环回收的意识。
五里桥街道的居民在“可口可乐刻字机”前排起了长队
从“回收我”到“回来了”,长寿路街道打造社区循环美学驿站
2021年4月,由十万多个饮料瓶回收再生而成的“回收我,回头见——社区循环美学驿站”主题展亮相上海市长寿路街道的创享塔创意园区。作为连续第二年在社区举办的环保活动,可口可乐中国希望以更“可观”、“可感”、“可触”的方式,进一步推进饮料瓶回收再生的公众宣传,探索饮料瓶循环利用的社区闭环模式,共创社区循环美学。
“回收我,回头见——社区循环美学驿站”主题展以时间循环为灵感,以资源循环为核心设计理念,通过“回收我”、“回头见”、“回来了”三大艺术装置,具象化地呈现了塑料瓶从回收到再生成为不同物品的循环之旅,让公众切身感受到饮料瓶回收再生的价值和环保美学的魅力。通过回收,每一个PET饮料瓶都拥有无止境的生命周期,在时间的周而复始中得到循环与利用,持续焕发新生。
回收我,回头见——社区循环美学驿站
在为期一年的展出期间,居民可通过回收后的饮料瓶兑换可口可乐公司全品类饮品。回收后的饮料瓶将进入指定的回收和加工机构,再次获得“新生”——成为rPET(饮料瓶再生材质)公共设施再次回到社区、回馈居民,助力推动饮料瓶循环再生。
共创共建共享,虹桥街道“绿色社区范本”再升级
如果说前两届的社区环保活动让可持续包装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今年的“回收我·回来了”社区共创实践则将活动焦点转向“共创”二字,为更多有心的社区人提供了实践平台和机会,以更丰富的参与形式、更深度的参与体验、全链路的参与过程,让社区居民全过程参与了绿色美好社区共创实践。
今年8月,可口可乐中国在位于虹桥街道的黄金城道及爱建居民区设立了主题驿站,鼓励辖区内居民积极参与饮料瓶回收,截至11月已回收2.5万个饮料瓶。社区居民还通过现场放置的“一瓶一票”饮料瓶回收互动装置,投票选出了最期待的饮料瓶再生物品——遮阳伞及共享雨伞。
在黄金城道迎来银杏季之际,全部由居民参与设计的6把遮阳伞以及100把共享雨伞正式落地黄金城道街区。每把遮阳伞的伞面由90个饮料瓶再生而成,且每把共享雨伞的伞面由5个回收饮料瓶再生而成,让饮料瓶真正完成了从“回收我”到“回来了”的循环。
回收饮料瓶化身遮阳伞回到居民身边
未来,遮阳伞将长期伫立在黄金城道商户门外,为居民提供一方休憩天地。而共享雨伞也已在黄金城道10家商户内摆放,并将在社区中进行流动,让绿色循环理念在社区生活中不断延续,也让更多居民切身体会饮料瓶回收的价值。
三年来,可口可乐中国致力于为更多社会力量搭建平台,联合多方资源优势共同探索饮料瓶循环再生的社区循环新模式。此次在虹桥街道启动“回收我·回来了”社区共创循环美学展,不仅延续了公司“天下无废”可持续包装战略的本土化实践,更鼓励社区居民以“共创共享”的模式打造绿色循环社区,构筑“共创绿色生活方式”的领先社区范本。未来,可口可乐中国将以实际行动把饮料瓶循环再生的公众教育和市民参与活动带到更多公众身边,为“无废城市”建设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