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怎么样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幸福快乐?”二十余年来,张德芬始终在思考这个问题,也不断在探索的道路上精进。她的人生不缺少坎坷,却把苦与难都熬成积极正向的能量;她的人生充满了改变和选择,却从来没有做过让自己后悔的事。她仿佛天生就属于心理学,用自己的人生给心理学研修以滋养,更是用心理学的成果帮助更多人正视内心、正向成长。
1962年11月,张德芬出生在中国台湾一个的普通家庭。她一直都是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聪明伶俐,上最好的学校、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毕业后她进入电视台担任新闻记者,出国留学并跨界IT行业工作,短短几年便成为亚太区市场负责人,几乎拥有了令人艳羡的一切。
然而,这样的事业和生活却不是张德芬想要的,人与人之间机械的相处模式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在四十岁那年,她患上了抑郁症,迷茫和痛苦引发了她的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快乐?
为了自我疗愈,她走上心理学研修之路,先是大量阅读心理学书籍和资料,之后辗转世界各地参加各种课程。2007年,她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写下来,出版作品《遇见未知的自己》,一经发售便热销全球,很多人通过这本书认识了她的名字,开始思考如何向内成长、自我蓄能。
从个人经历出发,她也看到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的焦虑,于是她把目光投向个人成长领域。2015年,创办张德芬空间,致力于用心理学,帮助更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她也真正做到了“助人自助”、“四十不惑”,踏过千重急浪,她活出了属于自己的从容模样。
张德芬对于情绪的思考源自她的个人经历,从小她就是一个伤春悲秋的人,很容易就被身边的人和事牵着情绪走,特别是面对爱人和孩子的时候,一点小事就可能让她情绪崩溃、大吼大叫。
学习心理学之后,她开始尝试着修缮自己的情绪。首先,她会思考那些经常引发自己负面情绪的原因是什么,比如他人的排斥和轻视,抑或是亲密关系中的摩擦。她会特别留意那些负面情绪的诱因,并在相似的事情袭来时,第一时间辨识出它们。
之后,她会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应对每种诱发事件的良方,比如向朋友倾诉、去大自然中散心、跳舞和冲澡等等。当情绪以更合理的方式被释放,她便可以用理性的态度来面对那些不合心意的人和事。
于是,每当负面情绪来袭的时候,她都会将情绪引入到自己那一套标准、理性、平顺的处理流程中,不让情绪绑架自己,而是让自己成为情绪的主宰者,敢于去对峙情绪、消化情绪、管理情绪。
在漫长的心理教育生涯中,张德芬遇到过很多“不诚实”的人,在她看来,对世界说谎、对周围说谎,甚至对自己说谎,是一个人心理创伤的标志。生而为人,我们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性格缺陷,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愿意敞开心扉去看清自己,对自己和他人诚实,便拥有了积极健康心态的基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缺陷后,第一反应并不是去探索和改变,而是遮掩、否认和逃避。比如说,在人际关系中有的人只能看到别人身上的不好,觉得周围人都在针对自己,因此一味地指责他人,却从来不肯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久而久之,别人也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回应他、讨厌他、孤立他。
张德芬认为,在关系中,你只要改变自己就好了,千万不要想去改变对方。只有自己先迈出改变的第一步,放下对另一半的期待,对方是一定会做出改变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用自我负责的态度,真诚地反思自己,放下固执和成见,用开放的心态去改变自己。当我们做出第一次改变后,就会发现周围的一切都迎来了良性循环,而我们的人生也会由此向阳生长。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有一个原则叫做“无条件积极关怀”,指的是用积极、光明、正性的态度予以关注,从而使对方拥有正向价值观,获得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这与张德芬所提倡的“爱自己的方法”不谋而合。她认为,女性想要获得内心与外在的平衡,最重要的就是学会与自己相处、倾听自己内心爱的声音。
很多人受到的创伤都来自于外界的声音:小时候,这个声音是父母的指责、老师的批评;长大后,这个声音是伴侣的抱怨、同事的责难。在外力的拉扯下,我们很容易便会走上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道路,而“爱的声音”就是我们内心的支点,在我们被外界所质疑时,能够无条件地呵护自己,无差别地支持自己,告诉自己一定可以做好,被抛弃也没关系。
张德芬说,“爱的时刻能够滋养你,让你感到自己其实并不孤独。”由她主创开发的《大脑幸福力》课程,就是在教会人们如何感受爱、如何拥抱幸福:我们不仅要用大脑去记忆幸福,更要用身体去感受那些值得庆祝和纪念的时刻,是这些瞬间支撑我们度过漫长岁月和孤独时光。
张德芬觉得,她很喜欢现在的自己,甚至比年轻的时候更愿意接纳自己的状态,“活出了一个女人60岁最好的模样”。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通达的人生态度让她做到了不惊不惧、从容优雅,对幸福的感受力和对生命的负责态度让她永远年轻、蓬勃生长。如今,她找到了属于自己最好的状态,也把自己对成长的体悟放进张德芬空间里,帮助更多女性获得高质量的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