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3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现状及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市场规模达2853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3518亿元。虽然市场蓝海广阔,但竞争也逐渐趋向白热化,多数品牌要么被逐出市场,要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保持不变,时刻处于发展的第一梯队?这是烘焙品牌们角逐市场的必答题。
桃李面包用实际行动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成立于1997年的桃李面包,历经27年的岁月洗礼,如今已经成为和“锅包肉““不老林糖”等具有同等地位的东北“特产”了。曾经,它是北方小孩们童年时梦寐以求的稀罕货,如今,它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全国落地生花,成为打工人的手作平替,地位飞升,被称为流水线版的巴黎贝甜。
以消费者为先,紧抓消费者需求
现代商业理论认为,当企业能满足消费者基本需求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才更有保障。消费者的需求在哪里,企业发展的触角就要延伸在哪里。桃李面包从发展之初,便将锚点锁定在消费群体需求上。上世纪90年代,桃李面包创始人吴志刚在多次考察中发现,市场上多是保质期较长的中长保面包,消费者普遍反映这类面包的口感偏差,只能作为饱腹食用,不能带来多巴胺释放的愉悦感。于是,吴志刚先生便开始了创业生涯,专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新鲜、口感更好的短保面包。为了缩短面包的物流在途时间,吴志刚每天凌晨3点开始配送,保证6点前送到街边门店,这样消费者一早便能吃到新鲜面包。
此后,桃李面包在逐步摸索中确立了“中央工厂+批发”的经营模式,相比较传统模式,它的生产自动化和标准化程度高,更有利于企业实现区域扩张、规模化和渠道下沉。在该模式下,桃李面包在东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华南地区等多个区域建设了21个生产基地,夯实了显著的规模优势。而在销售端,桃李面包采用直营与经销相结合的销售模式进行渠道开拓,在全国建立起庞大的渠道网络,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至此,桃李面包便奠定了在配送和渠道方面的独家优势,“面包大王”的名号由此打响。
顺应时代需求,持续推出多品类产品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近些年,消费者对烘焙食品的认知度不断提升,中国烘焙市场增速迅猛,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桃李面包以前瞻性眼光敏锐地洞察了这一趋势,紧抓增长红利期。针对于新消费群体90后、00后消费需求多元化、细分化的趋势,早在前几年,桃李面包就在产品上逐渐加大了研发力度,不断推出众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品类产品,努力追求创新突围。
首先,集中优势资源并向研发倾斜,一方面,桃李面包先后派遣多位优秀研发人员到欧美等烘焙业发达的国家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另一方面,桃李面包不断提高研发费用,巩固研发优势。企业的研发费用不断上涨,且多用于新品的研发以及研发设备采购。
其次,桃李面包顺应消费需求并结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推出了很多口感与性价比兼顾的新产品,如桃李黄油厚切吐司面包、桃李碱水结面包、桃李贝果面包等都是近年推出的出圈产品。
此外,为响应消费者节日饮食需要,桃李面包还推出了粽子、月饼等具有中国饮食特色的节庆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低调而务实的品牌基因,以用户口碑触发自来水效应
提起桃李面包,很多消费者对它的印象就是,虽然低调,但它的身影却到处可见,或许是在早餐摊、或许是在商超便利店,它早已融入我们生活中的日常,以至于习以为常、见怪不怪。“肚子很饿的时候随手买个手撕面包当干粮”,“或者是在外卖凑单的时候,发现可以用1块钱1个的老式面包填补缝隙”。后来发现,桃李虽然看起来很“普通”,但是味道却不输给烘焙店,“就像是一个朴素实在的老大哥,桃李是一种特别善良的面包,它不用花里胡哨的噱头糊弄你,反而把自己当成一顿饭那样只想填饱你”。就是这样,消费者们一传十,十传百,用真实的口碑把桃李面包托举为一个国民品牌。
从营销费用上看,桃李面包也绝对能配得上它的低调。根据2022年公布的年报显示,桃李面包销售费用约为5.42亿,而用于广告的营销费用约为0.57亿,仅为十分之一,与其它烘焙品牌对比鲜明。
紧抓消费需求,顺应时代需要,低调务实的品牌基因,桃李面包依靠这些内在价值成功出圈,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依然稳步前进,保持住了短保烘焙先占优势。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里,桃李面包犹如一股清流,依靠内在价值建设了一个庞大的“面包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