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马太效应,强者恒强?——《中国企业科创力研究报告(2024)》

资讯 TOM    2024-12-23 12:07

2024年, AI大模型推理持续深化、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上线、载人航天取得新的突破、人形机器人竞赛提速……科学、技术与创新应用的融合,拓展了人类的认知边界,让人们感受到科创改变世界的无穷魅力与想象空间。

2024年,中国科创力量在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中,坚定而勇敢地前行。在此过程中,既有政府属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推动,又有成千上万家企业的助力。2011-2023年,企业研发投入的社会占比始终保持在75%以上,在科技创新、产业迭代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这些或是容易看到,或是不易察觉的变化,都反映在数据之中。

自2021年起,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已经连续四年发布年度《中国企业科创力研究报告》。2024年,研究中心基于6977家(多地上市去重后)入库企业,围绕研发投入(60%)、研发产出(20%)和公司发展(20%)三个维度近30个细分指标,挖掘变化背后的企业发展脉络。

企业个体在上述三个维度的指标数值、同比增减幅,可以从纵向维度反映自身的科创轨迹和转化成果;而指标数值与相应最高值的比较,则从横向维度展现企业个体的科创坐标位置。此外,研究中心还通过挖掘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交易所的数据指标和变动,以更加多元化的视角探究科创态势。

基于2024年入库企业指标,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发现,一方面,中国企业研发投入的总量、平均值和中位数都在逐年攀升,“科创含量”增加;另一方面,资源和投入正在向着营收规模更高、研发投入更多的头部企业集中,“强者恒强”加剧。

有人日拱一卒,有人一日千里;有些企业借势腾飞,有些仍在蓄力待发。无论时间与空间如何变化,科技创新的步伐不会停止--它是提升社会产生效率的利器,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增长的加速器;在技术周期、产业周期、经济周期的叠加之下,科技创新也会是一个过滤器、筛选器。

研究中心表示,希望年度《中国企业科创力研究报告》可以记录中国企业科创的年轮,见证中国科创的活力与韧性。

“科创含量”整体增加

过去三年,越来越多的企业被纳入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数据库。

2022-2024年度,入库企业总数(多地上市去重后)从6287家增至6977家,其中6606家企业注册在中国内地,另有334家在中国香港、12家在中国台湾、2家在中国澳门,以及23家企业注册地在海外国家。

与此同时,披露研发投入金额的企业数也在增长,从2022年度的4987家增至5780家,占比从79.32%增至82.84%;披露研发人员的企业数量则从4422家增至5193家,占比提升4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研发投入指标更加公开化和透明化。

从金额来看,2024年度企业研发投入合计2.60万亿元,平均值(4.5亿元)和中位数(0.78亿元)也逐年增长。也就是说,入库企业整体在加码研发。

马太效应,强者恒强?——《中国企业科创力研究报告(2024)》

需要注意的是,2024年度的1197家未披露企业中,一部分是没有研发投入;另一部分则是有研发投入而未披露,例如部分企业在年报中有描述研发情况(比如研发增长额度、研发人员),但并没有具体金额,或是将研发金额纳入其他费用(比如“管理费用”)等。为谨慎起见,研究中心在录入数据库时,将这些企业的研发投入指标定义为“无”。

放眼整个社会,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23年,各类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同比增长8.6%至2.59万亿元,占比77.7%,高于2022年的77.6%;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高等学校经费、其他主体经费占比分别为11.6%、8.3%和2.4%。在各活动主体中,企业研发投入金额占据绝对核心位置。

无论是三年数据变化,还是不同主体之间对比,都可以看出披露研发投入的企业数量、相关金额,以及社会所占权重都在增长,“科创含量”持续增加。

“马太效应”日趋明显

“科创含量”增加的同时,每家企业的情况却差异较大。

2024年度,头部企业带动了整体研发规模增长--总榜(4207家企业参与排名)前100企业研发投入合计1.08万亿元,占到总体金额(2.60万亿元)的41.31%,两项指标高于2023年度的0.96万亿元和39.48%。

马太效应,强者恒强?——《中国企业科创力研究报告(2024)》

单看研发投入的“单科排名”,在5780家披露研发投入的入库企业中,前100家金额合计1.36万亿元,较2023年度(1.28万亿元)增加0.08万亿元,占比(52.31%)略低于2023年度(52.89%);研发投入平均值为136.07亿元,高于上年平均值127.75亿元。

与此同时,上述100家企业的研发投入上限和下限都在提升--研发投入最高值从1615亿元(华为)增至1647.21亿元(华为),最低值则从34.21亿元(万华化学)升至37.79亿元(迈瑞医疗)。

再看研发人员排名前100企业,数量合计达到149.62万人,占到5193家披露研发人员企业总数(374.98万人)近四成。其中,华为(11.4万人)、比亚迪(10.28万人)两家企业的研发人员规模均超过十万。

2024年度研发人员平均值为722人,中位数为216人;对比2023年度的699人和222人,2024年度平均值增加、中位数下降,表明头部企业的研发人员增长拉高了平均值,而中位数则因披露企业数增加、部分企业研发人员减少等因素出现下滑。

最后看研发强度(研发投入金额/营业收入),在5760家研发强度被记为有效值的企业中,有58家企业研发强度大于100%,55家企业研发强度在50%-100%,120家企业研发强度介于30%-50%。这三个区间企业数量占到企业总数的4.05%,高于2023年度的3.79%。

总榜前100家企业,以及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强度排名靠前的企业,具体研发指标与主要相对指标均实现增长,反映出日趋明显的“马太效应”。

头部集中,强者恒强?

从企业指标来到指标区间,华为仍是唯一一家研发投入达到千亿元级的企业,达到1647.21亿元,研发投入金额超过了“千万元及以下”区间的3329家企业的总和(1327.42亿元)。

入库企业在“百亿”“十亿”和“亿元”级别区间的合计研发投入金额最高,共计2.31万亿元,占到整体近九成。其中,研发投入在“百亿元”级别区间的企业数量同比增加1家至41家,以不到1%的企业总数贡献1/3研发投入;十亿、亿元级研发投入企业,同比分别增加14家和139家。

马太效应,强者恒强?——《中国企业科创力研究报告(2024)》

对比指标及其变化,可以发现在上述区间内,研发投入规模越大的企业,加码研发投入的比例也就越高。

具体来看,研发投入在千亿元级的华为,研发投入较上年增长32.21亿元,百亿元级中有78.05%的入库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十亿元、亿元、千万元、百万元及以下的区间中,研发投入增长的企业数量占比依次为66.46%、65.74%、61.46%、28.25%,比例逐级递减。

马太效应,强者恒强?——《中国企业科创力研究报告(2024)》

类似情形体现在另一个观察维度--营收规模越大的企业,加码研发的比例越高。营收在万亿元、千亿元、百亿元、十亿元、亿元、千万元级及以下企业中,研发投入同比增长的比例依次为71.43%、69.23%、66.23%、62.12%、59.72%和40.2%。

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对比2023年度,2024年度增大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的企业数量有所上升,占比却下滑5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面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体量更高的大型企业,更有可能抵御风险,也更有能力增加研发,呈现“强者恒强”的趋势。

但同时,2024年度加大研发投入的企业占比(61.57%),仍高于营收增长的比例(57.12%),表明更多企业在压力之下依然选择提高“科创含量”,其中就包括很多体量较小的企业。这些企业加码研发的比例看似不高,却可能成为自身弯道超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推手。

实际上,在2969家营收同比下滑的企业里,还有1085家企业选择加大研发资金投入。这1085家逆势投入研发的企业,占到有研发投入企业的18.77%。它们合计研发投入3721.97亿元,占到整体的14.30%;研发人员52.75万人,占到整体的14.07%。

三大经济带“扛大旗”

整体变化之外,不同省份区域的科创指标也存在差距。“科创含量”最高的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环渤海三大主要经济带,覆盖3/4披露研发投入企业。

具体来看,长三角省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入库企业同比增加137家至2414家,占入库企业总数的34.71%;披露研发投入企业同比增加157家至2148家,占比37.27%,是科创最为活跃的地区。

马太效应,强者恒强?——《中国企业科创力研究报告(2024)》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香港、澳门)入库企业同比增加23家至1533家,占入库企业数的22.04%;新增41家有披露研发投入企业,数量(1070家)占比为18.56%。

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入库企业同比增长28家至1349家,占比19.4%;披露研发投入企业增加39家至1128家,占比19.57%。

继续拆解各个省份,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省份的入库企业总数、披露研发投入企业数都有增长,少数省份出现同比持平或减少的情况。

两项指标均位列第一的省份是广东,入库企业共1196家,披露研发投入企业共999家,分别占到全部企业的17.14%和17.28%。其中,华为以一家之力就撑起了广东研发总额的27.75%。

马太效应,强者恒强?——《中国企业科创力研究报告(2024)》

紧随其后的省份是浙江和江苏,入库企业数依次为810家、786家,披露研发投入企业数为749家、722家;上海新增29家入库企业至630家,有披露研发投入的企业数量也增加了42家,反映出江浙沪企业强大的科创活力。

北京的入库企业总数在2023年度被挤出前三后,2024年度依然未能入围。不过,得益于头部企业拉动,北京入库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达到7041.09亿元,位列各省份首位;研发投入平均值为12.1亿元,紧随其后的广东仅为5.94亿元。

排在前列的16个省份中,有10个来自于三大经济带。同时,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大省份,更是领跑2023年中国各省GDP总量。经济实力决定科创成色,而科创力度又能反哺经济增长,最终实现正向循环。

注:以上内容摘自《中国企业科创力研究报告(2024)》,不同交易所、不同行业的科创情况,请参见本报告;企业科创得分及其在总榜、行业、区域榜单的排名情况,以及科创相关政策,均来源于小程序“科创坐标”。

责任编辑: WY-BD

责任编辑: WY-BD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5820659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