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从凝结光影到虚拟构建,AI与摄影的双重变奏

资讯 TOM    2025-01-18 15:42

2025年1月13日,由青年策展人孟祥隆主办的学术论坛《AI时代下的摄影》在沈阳万豪酒店成功举行。此次论坛围绕展览《未尽的变奏》中的“变奏”主题展开,探讨了摄影艺术在AI时代的变革与挑战,尤其是技术进步对创作方式、艺术表达以及摄影本质的深远影响。论坛邀请了鲁迅美术学院影像艺术学院的林简娇院长、薛志军院长、孙小川教授以及三位参与展览的青年艺术家朱奕名、董春旭、孙浩作为嘉宾,共同参与这一富有深度与前瞻性的学术对话。

从凝结光影到虚拟构建,AI与摄影的双重变奏

论坛现场

策展人孟祥隆在开场发言中阐述了展览的核心主题,强调AI造图作为一种新兴创作手段,逐渐对摄影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策展人孟祥隆表示:“在本次展览的作品选取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媒介演变这一主线,并通过图像呈现摄影在不同技术语境下的多样性。展览中包括了静态的手工书、动态实验影像、古典工艺以及AI生成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像是一段‘变奏’。在这些变奏的背后,隐含着技术与艺术不断碰撞的深层轨迹,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为摄影注入了新的可能性,也引发了关于摄影艺术本质的讨论。因此,希望通过这次对话,找到一个有关未来讨论的切入点,在交流中为当下未尽的新变奏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

从凝结光影到虚拟构建,AI与摄影的双重变奏

策展人孟祥隆

随后,论坛正式开始,策展人孟祥隆与嘉宾们探讨了AI对摄影创作的深远影响。在林简娇院长的发言中,她分享了自己在教学和创作中积累的经验。她认为传统摄影经历了从胶片到数码的过渡,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推动了创作边界的扩展。而AI技术的到来,的确为传统摄影打开了新的空间,也让创作者能够通过技术手段超越了传统摄影的局限性。她表示:“AI技术为摄影带来的变革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丰富了创作手段,还让创作者可以突破一些传统的局限,比如拍摄条件、时间限制等。但与此同时,AI的参与也引发了一些挑战,尤其是在创作过程中,影像的生产方式产生了变化,以往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更多的的时候是依赖于形象思维,而AI生成的图像多了一个维度,可以通过文字性的描述来获取影像这与传统摄影创作过程有了不同。这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更新,也是创作者思维方式的拓展。她解释道:“传统摄影的创作过程是一个手动的、逐步构建的过程,创作者会根据以往的视觉经验来构建形象,面对被摄对象进行选择、提炼、重构等多方面的考量。而AI的生成更多是可以基于文字输入,通过模型算法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并生成视觉图像,在这一过程中摄影这种媒介语言的属性是共通的,这种创作过程虽然快捷,但对于创作者直观体验的表达还需要对AI进行训练。”

她进一步指出, AI技术为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拓宽了摄影创作的可能性边界,但艺术作品的核心仍然是在于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独特视角。AI无法完全替代这一点。AI技术的介入艺术创作是无法忽视的存在,应被看作是摄影师和艺术家们扩展创作边界的机会。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工具,结合AI与传统摄影的优势,创作者可以更高效地表达自己的创意,同时也能激发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创作出前所未有的艺术作品。面对AI技术带来的变革,摄影师和艺术家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积极拥抱新技术,同时保持对传统摄影技艺的尊重和传承。

从凝结光影到虚拟构建,AI与摄影的双重变奏

林简娇院长

在林简娇院长发言结束后,策展人孟祥隆提到,在数码暗房的出现之时,传统胶片摄影经历了深刻的变革,而这种变革也在摄影的历史中不断交织与反映于其他艺术形式,尤其是摄影出现后的绘画艺术中。而今天,AI技术的介入则带来了类似的“变奏”,同样深刻影响着摄影的创作和观念的变革。紧接着,策展人孟祥隆与薛志军院长展开了对话,并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根据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对摄影的最新定义:“摄影是通过任何方式自动产生图像的艺术”,AI造图的过程是否可以纳入到摄影的定义之中?

薛志军院长围绕这一问题,深入探讨了AI技术对摄影艺术形式的影响。他表示:“摄影就是摄影,“摄光成画”,如今依然如此,所以不必重新定义。但如今的影像必须重新定义,因为影像不仅可以“摄”取,还可以“算”得,可以“AI得画”。所以AI打破了摄影技术一统影像天下的格局,推动了影像艺术的概念边界,重新定义了影像。影像可以理解为迭代后的图像,绘画、摄影与AI都是图像的生产方式,摄影在两百年前把绘画赶出了再现的领地,反倒是让绘画理清了自己的图像表现领地,绘画至今仍在。如今AI有把摄影赶出影像再现领地的趋势,但摄影的在场领地依然在,摄影可以把信息再现的权力交给AI,但是事件在场的影像见证权谁也拿不走。颠覆意味着取消或毁灭,迭代意味着更新,所以作为生产方式的绘画、摄影与AI都不会被颠覆,但必须给新的图像生产方式让出部分领地。AI推动的不是摄影艺术的边界,而是拓展了影像语言的边界。如果说摄影的本体语言价值是在场,那么可以把信息在场交给AI,只留下事件在场,这不是让AI破坏摄影的核心价值,这是让摄影交出一部分信息再现功能,本来信息再现是属于所有图像生产方式的,并未独属于摄影。

无论是摄影还是AI,它们首先都是影像工具,构成了我们的视觉生活方式;其次是语言媒介,形成了我们的身份生产机制;再三是社会问题,体现了我们的文化意识形态。关注我们已被改变的生活方式,把握我们正在迭代的生产机制,思考我们将会转向的文化形态,这才是当下摄影的任务,而不是计较于图像领地的多少。”

从凝结光影到虚拟构建,AI与摄影的双重变奏

薛志军院长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策展人孟祥隆提到了一个自己对于当下是否是第二次图像真实性危机的思考:“AI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审视图像的‘真实性’,我个人认为AI不会取代传统摄影,但它会对图像产生一定的冲击。比如方政的《地方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展》,作品发布后他开了一个小玩笑,告知读者其实他们看的相关文章也是AI生成的,最后才解释道文章是他自己写的。这个小插曲引发了一个问题:对于观众来说,到底是内容更重要,还是人为的产出过程更重要?这一问题或许可以从摄影和AI生成图像的角度来反思。我们现在越来越习惯于看到图像时,第一反应是判断它是否由AI生成,这可能就是第二次‘图像真实性危机”的缩影——从传统意义上的“真实性危机”到图像“可信度危机”的转移。“

紧接着,孙小川教授在发言中深入探讨了AI时代图像“真实性”与“可信度”之间的微妙关系。他指出:“在过去摄影作为一种以现实世界为基础的艺术形式,摄影作品的‘真实性’往往是基于其记录现实的能力,图像所反映的现实世界具有直接性和不可否认性,这一标准曾为图像的信任提供了基础。随着数码技术和AI技术的迅速发展,像是数码暗房和现在的AI生成,图像制作的过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像的创造不再依赖于物理现实变得愈加容易被操控和修改,转向了虚拟空间的模拟。这种转变让‘图像的真实性’这一传统概念逐渐失去了其固定的指向。也使得传统意义上对于‘真实性’的认知逐渐变得模糊。在这一背景下,图像的‘真实性’逐渐失去了其以往的标准,取而代之的是拟真性。在AI时代艺术家和观众都面临着对图像重新定义的挑战。面对这种变化,我们更应当关注图像如何在新的语境中传递有价值的信息,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是否‘真实’的层面。这一点无论是对于艺术创作,还是对于我们如何与图像进行对话,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凝结光影到虚拟构建,AI与摄影的双重变奏

孙小川教授

在论坛的后半部分,三位参展的青年艺术家分别分享了自己在AI时代下的创作经验。朱奕名作为一位结合行为艺术与实验影像的创作者,在发言中提到,AI技术对他创作的影响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重要。他提到:“尽管AI在许多领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鲜的视角和工具,但对于我而言,AI并不是创作的核心。在我的作品中,‘人物身份’的构建更多是通过人类的行为、情感和现场的参与感来表达的。AI所提供的只是一个工具,它无法代替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个体的独特经验。”朱奕名进一步强调,他更看重的是如何在作品中通过实验影像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和身份认同,而AI技术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更像是一个辅助性工具,而非核心创作力量。他认为,AI生成的图像和行为模式虽然可以模拟一些场景和情节,但它们无法触及深层次情感和社会关系。因此,尽管AI在某些创作领域有其独特的贡献,但它无法替代艺术家身份。后续我可能会进行一些AI创作的尝试,也可能不会,这并不是我想要刻意去完成的。”

从凝结光影到虚拟构建,AI与摄影的双重变奏

青年艺术家朱奕名

董春旭则从坚持使用铂钯工艺和大画幅底片的角度,谈到了古典工艺在AI时代中的独特价值。他表示:“首先AI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种辅助工具。我曾经尝试过将它融入到我的创作中,利用运算和生成能力来进行一些新的探索。但我认为,尽管数字化和AI图像如今在创作领域占据了主流地位,它们依然无法完全取代创作者的核心作用。艺术作品本身应该有强烈的主体性,这一点是任何技术都无法突破的边界。而古典工艺,像铂钯工艺、大画幅底片这类传统手段,依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情感深度。在我的创作中,我始终相信传统手段所蕴含的细腻与温度,这种触感和深度是AI生成的图像难以呈现的。古典工艺能够在每一幅作品中传达出时间的印记和艺术家的情感投入,它与AI生成的冷静、理性的图像之间,存在一种难以逾越的情感鸿沟。我并不认为AI会削弱艺术创作的主体性,相反,我认为它为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是对艺术家创作的有力补充。但最终,艺术的核心仍然是人类的思考与表达,创作必须由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理念驱动。AI和数字工具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手段,但它们无法代替艺术创作的灵魂。”

从凝结光影到虚拟构建,AI与摄影的双重变奏

青年艺术家董春旭

最后,孙浩则分享了自己如何在创作过程中平衡虚拟与现实的构建。他提到:“有一段时间特别沉迷贝尔纳·弗孔的照片,他的工作流程相对主动性更强一点,在现实世界中用各种道具进行摆拍,我选择用建模的手法主要考虑到现在和之前在时代上的差异,屏幕世界或者说电子图像,逐渐占据了我们一天中的多数时间,这个和以前是不一样的。还有一点,在刚才的讨论中,策展人孟祥隆提到的对图像“完全掌控”这个词我感觉用的很精妙,在这些工具出来之前,摄影和绘画有一点不同是摄影是在截取现实,绘画可以在画布上无中生有,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摄影也可以从一张白纸开始。至于平衡这些因素,我想主要还是出于一些对于符号上的理解和一些在屏幕世界中的记忆,就像我那件《卧室》,一个奶牛在室外的床上,但是在往上放东西的时候想到了一部布努埃尔的电影《黄金时代》,有一幕是奶牛站在床上,然后我想加强这种不真实感,所以把这些室内的元素都放在了室外,放置完之后又有一种翠西艾敏的装置味道,有一种语言复杂程序错乱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我觉得比较具有当代性的地方。”

从凝结光影到虚拟构建,AI与摄影的双重变奏

青年艺术家孙浩

此次论坛不仅提供了一个交流与碰撞的机会,也为现场观众带来了许多关于摄影艺术未来发展的深刻见解。通过不同视角的对话,与会者共同探讨了摄影在AI时代的潜力与挑战,并为未来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启示。

从凝结光影到虚拟构建,AI与摄影的双重变奏

作为展览《未尽的变奏》的配套活动,论坛进一步深化了展览主题的讨论。展览本身通过呈现传统与现代技术的交织,展现了摄影艺术从过去到未来的演变轨迹。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摄影的边界也在不断拓宽,而AI技术则成为这一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责任编辑: WY-BD

责任编辑: WY-BD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飞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