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骄阳行动》采风实录:278天“沉浸式”追踪反诈战场,铸就现实题材的破冰之作

资讯 TOM    2025-02-25 15:26

脱下剧本的虚构外衣,走进电诈风暴的中心——2024—2025,网络剧《骄阳行动》主创团队深入福建反诈一线,用278天完成了一场“沉浸式”创作采风。从诈骗窝点的暗潮涌动到反诈指挥中心的争分夺秒,从受害者家庭的破碎眼泪到民警熬红的双眼,这部由昕影影业出品、福建省专项资金扶持的网络剧,试图用最真实的镜头语言揭开电信诈骗的隐秘之网,唤醒全民反诈的社会共识。

《骄阳行动》采风实录:278天“沉浸式”追踪反诈战场,铸就现实题材的破冰之作

一、采风过程:在刀锋上行走的“田野调查”

1. 潜入“风暴眼”:与反诈民警同吃同住

为还原一线警察的真实状态,主创团队跟随反诈中心民警进行了长达40天的贴身记录:

- 72小时不停歇的“猫鼠游戏”:在泉州某城中村,民警为端掉一个洗钱窝点,连续蹲守三昼夜,期间仅靠面包矿泉水充饥。这场行动最终成为剧中跨国追赃的高潮剧情。

- 与骗子“赛跑”的技术战:龙岩反诈中心民警向剧组展示如何通过“IP溯源”锁定境外诈骗服务器,主创人员坦言:“这些技术细节的严谨性,直接决定了剧集的可信度。”

2. 直面伤痛:记录受害者的“至暗时刻”

创作团队突破重重心理防线,采访38个受害者家庭:

- 被击碎的人生:一位大学教授因“冒充领导”骗局损失268万元,妻子在采风时哽咽:“他一夜白头,至今不敢接陌生电话。”这段经历被改编为剧中知识分子受骗的反思性篇章。

- 从受害者到反诈志愿者:主创团队在宁德跟踪采风一位单亲妈妈,她在被骗走孩子学费后加入反诈宣传队,其真实故事成为剧中“受害者互助会”的情节蓝本。

3. 触碰灰色地带:对话在押电诈人员

经主管部门特批,主创团队罕见接触到13名正在服刑的电诈从业者:

- “杀猪盘”话术手册曝光:一名前诈骗团伙“讲师”向主创人员讲述了培训笔记,剧中反派角色背诵的“情感操控六步法”,正是源于这些真实话术。

- 犯罪链上的“工具人”:一名19岁的“卡农”(注:出卖银行卡为诈骗集团洗钱的人员)在采访中哭诉:“以为只是借张卡赚五百块,没想到被判三年。”这一群体困境被融入剧集对犯罪生态的批判性思考。

《骄阳行动》采风实录:278天“沉浸式”追踪反诈战场,铸就现实题材的破冰之作

二、社会意义:一部剧如何成为反诈“疫苗”

1. 解剖犯罪生态,破除“我不会上当”的认知傲慢

- 沉浸式“反诈演练”:剧中通过高还原度的诈骗场景(如“虚假投资平台”后台数据操控画面),让观众亲历被骗过程。心理学专家认为:“这种‘预设免疫’比说教式宣传更有效。”

- 数据可视化警示:每集片尾将结合福建省公安厅数据,展示当集涉及的诈骗类型在全省的发案率与人均损失。

2. 构建社会共情:让反诈从口号走向人性共鸣

- 民警的“双重代价”:剧中刻画反诈警察因频繁加班导致家庭矛盾,一位经验丰富的反诈警察表示:“这能让公众理解,反诈不仅是警察的事,更需要全民警惕减少案件发生。”

- 破除受害者污名化:通过一位老人被“冒充孙子”骗局卷走毕生积蓄的故事,呼吁社会正视诈骗背后的心理操控机制,而非简单归咎于“受害者愚蠢”。

《骄阳行动》采风实录:278天“沉浸式”追踪反诈战场,铸就现实题材的破冰之作

“这不是一部追求流量的爽剧,而是一份沉重的社会档案。”《骄阳行动》项目负责人昕影影业杨刚在采风总结会上如是说。据悉,该剧已完成文学剧本创作,进入送审阶段,同时开展初期筹备、选角工作。届时,这部带着福建泥土气息的反诈网络剧,或许能为我们照亮隐秘战场的硝烟,让更多人在光影交错间筑起心的防线。

 

责任编辑: WY-BD

责任编辑: WY-BD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飞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