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上午,《盛世何尊・景泰国宝》发布仪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隆重举行。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季,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宁亚莹,中国文物学会文化创意专委会主任委员杨晓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首都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杨宝杰,国家注册拍卖师、文物艺术品拍卖鉴定师赵记弘等专家学者、文博机构代表及工艺大师齐聚现场,共同见证这一跨越三千年的文化盛事。
国宝新生:青铜与景泰蓝的千年对话
何尊作为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珍贵文物,因铭文镌刻“中国”二字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载“中国”的青铜器,承载着三千年的文明记忆。此次发布的《盛世何尊・景泰国宝》以何尊为原型,由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授权监制,北京市珐琅厂承制,特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领衔创作,将青铜器的雄浑厚重与景泰蓝的璀璨华丽跨界融合,既保留了国宝的全貌及神韵,又赋予其当代工艺的创新表达。
发布现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宁亚莹在致辞中强调,何尊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中国”铭文的文献意义,更在于其作为文化符号的当代生命力。《盛世何尊・景泰国宝》是青铜文明与景泰蓝技艺两大国家级非遗的深度对话。二者的交融,让何尊的庄重与景泰蓝的华美跨越时空对话,诠释了“守正创新”的文化理念。
匠心传承:非遗技艺赋能文物活化
在众人的期待中,《盛世何尊・景泰国宝》正式揭幕,其庄重的造型与精湛的工艺引发阵阵赞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大师分享创作理念时表示:作品以“今日国宝、未来文物”的要求进行创作制作,光是设计图稿包括造型、纹样和色彩稿就调整了近三十版,严格遵循何尊的器型与纹饰,每一处设计、每一道工序都力求在还原青铜质感的同时,彰显景泰蓝的独特魅力,让古老国宝在当代国家非遗技艺中新生,使国宝既保留历史厚重感,又焕发当代艺术生命力,最终实现《盛世何尊·景泰国宝》“青铜之魂、珐琅之韵”的艺术特色。
首都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杨宝杰评价,钟连盛大师将青铜器的雄浑厚重与景泰蓝的璀璨华丽完美融合,这种跨界创新让我们看到了非遗技艺的无限可能,这恰恰是“文物活化”的生动实践:我们没有让文物沉睡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而是用当代技艺为它注入新的生命力,让更多人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国家注册拍卖师赵记弘则从收藏的角度评价,这件作品的出现,无疑为当代文物艺术品收藏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是一件“历史可考、工艺可鉴、文化可续”的收藏佳品。
文脉赓续: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文明接力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从文脉传承角度高度总结,强调文物活化需兼顾“守正”与“创新”,让何尊从博物馆的展柜中“走出来”,这正是对“文脉传承”最生动的诠释。《盛世何尊·景泰国宝》的发布,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实体依托,也示范了文物活化、非遗传承与文化传播的新路径,让年轻一代更易触摸历史,也让更多人能通过这件作品,读懂“中国”二字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分量。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季谈到“何尊”作为最早记载“中国”的青铜重器,是“何以中国”命题的关键物证,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毋庸置疑。同时他提到非遗景泰蓝技艺,历经600余年代代相传,成为当代国礼的一种选择,曾多次闪耀外交舞台,是中华文明传承的有力载体。此次以百年宫廷技艺,凝练千年青铜文明,匠心打造的这款《盛世何尊·景泰国宝》完整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更让“中国”二字在当代有了新的艺术表达。
活动最后,随着为艺术推广机构颁发授权牌,标志着《盛世何尊・景泰国宝》正式面向市场。此次发布仪式不仅是一件文化艺术品的亮相,更是一次对“中国”文化内涵的当代诠释,为文物保护、非遗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融合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据悉,《盛世何尊·景泰国宝》已被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