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疆炒米粉头部品牌辣风芹正式完成生产基地战略升级,面积从原有的2000平方米增至4000平方米。新工厂新增一条自动化生产线,日产能从3吨提升至5吨,可满足全国500余家门店的酱料需求。
“产能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精密的重构。”厂长指向新落成的生产线。该生产线采用柔性设计,旺季通过两班倒机制可再提升30%产能,确保预包装食品订单96小时内发货。这一升级直接支撑了辣风芹旗下主品牌及子品牌粉巴扎的快速扩张——后者凭借母公司的供应链基础,半年内内已开出80余家门店,让“新疆味”以更快速度抵达全国餐桌。
技术攻坚:从食品安全到口味创新
新工厂内,150平方米的研发中心成为破解行业痛点的核心战场。针对新疆炒米粉长期存在的辣椒杂质问题,团队开发出相关技术,显著降低酱料中的石子残留。同时,研发人员通过冷冻干燥工艺锁住辣椒的鲜辣风味,并储备新口味配方。
为强化消费者信任,工厂每月设立开放日:参观者可透过玻璃视窗观察酱料灌装流程,在调料科普区了解辣度分级原理,还能参与新品盲测会提供反馈,每月定期开放的工厂参观日,将成为收集用户反馈、优化产品矩阵的重要渠道。
物流网络:双仓协同保障“鲜味半径”
辣风芹的供应链优势不仅限于生产端。依托新疆与西安两大仓储枢纽,品牌构建起高效的物流网络,双仓储枢纽的协同运作,确保全国500余家门店实现96小时极速补货,这套体系使物流成本下降18%,门店断货率从15%压至3%。
在预包装食品赛道,物流升级同样关键。锁鲜技术将酱料保质期延长至9个月,配合智能分拣系统,电商订单从生产到发货缩短至两天内,让异地消费者也能便捷复刻门店风味。
从工厂到品牌的价值跃迁
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一粒安集海辣椒完成了它的旅程:从天山脚下的农田,到全自动炒制釜中的翻滚,最终封装进贴有检测标签的包装袋。这包酱料即将搭乘物流车驶向西安中转仓,再分发至成都、上海或北京的辣风芹门店。
辣风芹品牌负责人表示:“这次升级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通过供应链反哺产品力与品牌力。”品牌全国化布局再获关键支点,此举不仅实现了生产硬件的跨越式发展,更通过供应链体系重构,推动品牌从区域美食向全国化食品企业转型。
正如创始人韩建江所言:“供应链的厚度决定了品牌能走多远。”当同行还在为标准化挣扎时,辣风芹已让五千公里外的一家上海门店,飘出与乌鲁木齐总店别无二致的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