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沃尔沃XC70 SMA:重构电驱逻辑,定义豪华混动新标杆

资讯 TOM    2025-08-06 13:12

混动市场的技术路线从未像今天这样多元:有的执着于燃油经济性的极致,有的专注于纯电体验的复刻,有的则沦为政策妥协的产物。当沃尔沃XC70搭载SMA超级混动架构登场时,它带来的并非某一项参数的突破,而是一套从底层逻辑就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以“电驱主导、油电协同”为核心,重新定义插混车型的全场景能力。

与传统插混或增程方案不同,SMA架构的起点不是“如何在燃油车平台塞下电机”,也不是“给纯电车外挂一台发动机”,而是基于能量流的最优路径,设计出“四擎四驱”的复杂构型与3DHT变速箱的智能调度。这种系统性思维,让它既能实现200公里+的纯电续航,又能在高速巡航时保持燃油经济性,更能在急加速时爆发四擎合力。接下来,我们就从技术本质与实际体验出发,解析这套架构为何被称作“混动第一梯队”的有力竞争者。

沃尔沃XC70 SMA:重构电驱逻辑,定义豪华混动新标杆

先讲讲SMA技术本质,它实际上是一个“四擎四驱”的系统。

发动机首先与P1电机做刚性连接,通过3DHT协同P2驱动电机,后轴叠加P4驱动电机。听起来有点复杂?但从能量流的角度看,SMA其实做到了非常简洁的路径切换。比如说,城市通勤就用P2和P4纯电驱动,高速巡航用发动机直驱前轮,爬坡或者急加速时可以三电机全开,实现系统级功率的输出上限。

整个系统的设计非常克制---它不是单纯的功率与功率堆叠,不是简单的“混动加速器”。

比如说,它的“燃油之心”,是1.5T发动机。

对于增程系列来说,1.5T在亏电状态下是偏弱的,但就插混而言,XC70的P1、P2、P4分别是60kW、107kW、156kW的情况下,1.5T的120kW就恰到好处。其中的差异,就在于发动机有没有条件实现直驱。“从能量流的角度出发定义系统”说的就是这个“从战略上解决问题”的构型。

SMA平台目前支持七种工作模式和四种驾驶意图,每种驾驶意图,都会动态调用不同的电机组合与能量路径---目的在于让“复杂的架构”,在应用场景里面“简单化”。比如“纯电”模式下,系统会尽量不启用发动机,即便电量低也优先让P2和P4工作;如果你选择“运动”,发动机会维持热机状态,随时参与驱动;“越野”模式下,系统会控制前后扭矩按50:50分配,保证低速四驱脱困能力。

这其中最值得讲的,是3DHT。

传统的6AT、8AT大家都很熟悉了,所谓“变速器”的内核就是“变速”,但是在混动的构型下,以THS为典型的混动专用变速器DHT,内核变成了“模式切换”,光是俩电机、行星轮太阳轮放进去,就没有什么变速齿轮的空间了,这也是过去有些产品“高速乏力”的原因之一---没有足够的挡位,覆盖不了全场景的输出。但是就混动车型来讲,2挡变速器已经相当奢侈,3DHT的确是非常罕见的方案---它的意义,和8AT之于6AT来说是一样的,低速更经济,高速动力性更强,全场景都可以有更优异的工况匹配。

举个例子。

对于常规的混动车型在实现串并联切换的过程中,发动机要参与直驱的设定往往要设定在60-80km/h的车速下,为啥呢?因为直驱意味着发动机的转速,与车轮的转速线性耦合,两者之间有一个确定的齿速比,而发动机运行的最低转速怎么着怠速也是800r/min左右,你考虑了动力场景发动机与高车速的匹配,定义了那个速比,那么在发动机最低转速的时候,也定义了“并联形态下的最低车速”。而前面提到了,常规的DHT不太可能有多种速比,这时候你就发现3DHT提供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场景---20km/h,在一个超低速的情况下,发动机就可以直接驱动前轮,与此同时,P2和P4也能参与。当然日常红绿灯起步、低速城市工况,切入串联模式会更合适一些,发动机带动P1电机发电,再经由电机驱动前后轮,也是可以的。

沃尔沃XC70 SMA:重构电驱逻辑,定义豪华混动新标杆

这一整套逻辑在“全场景”这件事情上,是非常优异的多面手。

在用户体验层面,你既能在早晚高峰EV通勤200km以上(官方CLTC),也能在中长途高速上用接近德系燃油车的稳定性巡航,而且续航焦虑几乎为零。

当然,一款豪华品牌混动平台如果只有动力层面的突破,意义也不会太大。SMA真正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整车工程视角”。比如E/E架构不是简单堆叠功能,意义上为大模型、智能驾驶系统铺平了通路。XC70这次上车的NPA高速导航辅助就是第一步,未来的城市NPA和更复杂的智能算法可以基于同一电子电气骨架拓展。这种“留接口”的思路,才是智能车平台该有的样子,不用每次更新都换半台车。

还有安全。作为沃尔沃的“内核”,SMA这次强调的不是“碰撞测试成绩”,而是直接讲出了它的安全工程方法论:基于真实事故数据库回溯设计边界。

简单说它不是为了满足C-NCAP或者E-NCAP那几个分数点去做优化,而是拿用户最真实的受伤数据去反推结构设计,从电池防护、座舱吸能、传力路径到材料选择,全流程围绕“现实世界的生死场景”进行建模。

这套逻辑的好处是,在别人讨论的是“应试教育”的时候,你知道它每一毫米钢材背后都有实打实的验证价值---在真实经历之中淬炼出来的产品,去参与“五星”与否的考试,简直太容易了。

要进一步理解SMA这套架构,还要对比下主流路线才好。

THS,也就是丰田那套经典的“混动原教旨主义”,它的逻辑是极致能量管理,发动机做在效率最高点,电机辅助扭矩补偿,完全靠行星齿轮调节工况。这套系统的优势在于城市节油和可靠性,讨论经济性的时候非常吃香。但问题也很明显:纯电续航是不存在的,电驱性能本身也不适合高速和北方低温地区。

日系这套混动走向“强动力性”的存在,是什么情况呢?

比亚迪的DM-p,就是目前插混性能的代表。发动机+大功率电机+四驱系统,纯电续航也能做到110-150km以上,0-100km/h加速能到4秒级。但DM-p的问题是,它依赖的是大电池,XC90这种P2方案叠加3DHT之后,在低温特性下会有更优雅的表现。

至于德系,它们大多是油车平台+小电机+小电池的组合,看似构型居多的也是P2,但是这类方案的“电驱体验”,并不强,你更多的会感受到他们是一台安静一点的油车,电动续航动辄只有几十公里,面对政策而生,很难打动用户。

唯独SMA的思路不太一样。

200公里纯电+快充能力+三电机构型+可串可并+DHT,这五个点单独拉开来讲,每一个点,行业里都有人做过,但把它们放在一起的,目前看只有沃尔沃SMA这个体系最大的工程价值,是“一个闭环”:它能从架构端解释系统为什么这样选、平台为什么这样拓展、功能和模式为什么这样开发,而不是靠功能营销堆出来的故事。或者可以这么说,SMA是少数能兼顾“上层体验”和“底层完整性”的插混平台,这在今天的混动市场里,确实是稀缺的。

从用户视角看,SMA在体验上最重要的三个点可以说说。

第一,电驱体验上,它是“真的电车”。

大多数插混的电驱感是割裂的,低速EV、加速烧油。但SMA的三电机布局能做到全速域电驱覆盖,P2和P4两个主电机分别负责前后轴,可以纯电四驱,且切换几乎无感。尤其P4功率达到156kW,这基本是中大型电车后桥水准了,实际驾驶中你能明显感觉到重心后的扭矩感。

第二,续航确实没有焦虑。

200kmCLTC已经是插混里非常高的水准了,在城市日常代步已经足够,更别本身是支持“快充”的,体验非常接近电车;而一旦长途出行,还能靠油箱和发动机进入“直驱巡航”逻辑,长续航+高速高效,不挑场景。

第三,动力系统足够强悍但不过火。

5.28秒破百的成绩在这个级别是很能打的---你首先得认识到,5秒级是一个动力属性的平衡点,再前进一秒,其动力需求的上升会进入“指数级上涨”的恐怖区间,5秒级作为恰到好处的存在,已经足以超越市面上绝大多数的产品了。

尤其你去对比Q5L、GLC、X3这些豪华竞品的时候,会发现XC70很难得的不是靠一个2.0T暴力堆马力取胜的产品,它优异的属性在于“四擎”之间的调度---它不需要牺牲效率和舒适性去换取动力性,只需要在“合理的机械边界里把所有能量都调动起来”,就足够了。

回看沃尔沃XC70搭载的SMA超级混动架构,它最核心的价值,或许在于打破了人们对插混车型的固有认知——它不是政策催生的妥协品,也不是燃油车向电车过渡的“半成品”,而是一套从底层逻辑就为“全场景出行”量身打造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从技术层面看,“四擎四驱”的构型与3DHT变速箱的组合,让它既能在20公里/小时的低速实现发动机直驱,又能在高速巡航时保持德系车的稳定性,更能以三电机协同爆发5.28秒破百的动力;从体验层面讲,200公里+纯电续航与快充能力消解了日常通勤的补能焦虑,全速域电驱覆盖则带来了“真电车”般的平顺感;而从长远来看,电子电气架构的预留接口与平台化拓展性,让它能随着智能驾驶、AI算法的迭代持续进化,避免了“买即过时”的尴尬。

如果说传统插混是“单项选择题”,那SMA架构就是“全场景答案”。它用一套自洽的逻辑,把“纯电续航、高速效率、动力性能、智能进化”这些看似矛盾的需求,整合进了一个闭环体系。对于沃尔沃而言,这是对“下一个十年插混该有的样子”的一次清晰押注;对于用户来说,XC70与SMA的组合,或许正是那台“既能满足当下,又能适配未来”的豪华混动车型。

 

责任编辑: WY-BD

责任编辑: WY-BD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飞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