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传统的家族企业,如果每年要花费近千万元来处理临期、过期产品,同时员工离职率高达35%,这听起来像不像是“倒闭”的最后通牒?
然而,这却是新大食品(旗下品牌“椰牛”)几年前的真实写照。
但今天,这家公司不仅几乎将这笔千万级的浪费降至零,一线员工流失率更是低到罕见,甚至靠着一款新品在半年内就突破了千万销售额。
从一个典型的、管理随性的民营企业,到一个流程规范、数据驱动的现代化公司,新大食品的“老板娘”在采访中,为我们揭示了这场深刻变革背后的“阵痛”与“新生”。
01
刮骨疗毒:从“货”与“人”两大顽疾下手
任何企业的变革,都源于无法再忍受的痛苦。对于当时的新大食品而言,痛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个痛点,是“货”的管理——每年1000万的真金白银打了水漂。
“在没有使用勤策软件之前,我们每年至少要花700到1000万,来处理一些临期的货。”老板娘坦言。
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每天都有超过2万元的货品,因为无法有效追踪和调配,在仓库和渠道里慢慢走向过期。对于任何企业而言,这都是一道深不见底的伤口。
问题出在哪里?传统的进销存管理只能看到货品从“公司”这个点出去,但货品流向了哪个经销商?在经销商仓库里躺了多久?终端门店的动销情况如何?这一切都是模糊的。
第二个痛下狠手的,是“人”的管理——从家族式到规范化。
“我刚到新大的时候,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典型的民营企业,没有流程化,也没有系统化,也就是家族式的管理吧。”
这种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工作方式随性,管理凭感觉,没有数据支撑。高管看到业务员业绩低了,除了“直接说一顿”,拿不出任何有效的方法论。
而改革最大的阻力,往往来自内部,尤其是盘根错节的亲属关系。
“特别因为家族型的企业里面,有很多的亲人,这一块是非常难去面对的。特别是在做这些规范管理的时候,那可能就会裁掉自己的亲人,这时候是说实话很难。”
这种“刮骨疗毒”式的阵痛,是许多民营企业转型时必须迈过,却又最难迈过的一道坎。
02
亮出两把剑:一把向内,一把向外
面对沉疴,新大食品选择了两条路同时走,亮出了“向内”和“向外”两把利剑。
第一把剑向内:数据化革命,让每一罐产品都会“说话”
新大食品与勤策公司合作,开始推进流程与数据化管理。核心思想只有一句:“人可以做假,数据做不了假。”勤策系统带来了什么改变?
●库存管理颗粒度变细:现在系统可以清晰地管理到经销商库存,甚至部分终端门店的库存。
●实现智能调配:通过追踪产品的“库龄”,系统可以有效地调配货品,优先处理临期产品,避免了大量浪费。
结果是惊人的:“我们到现在,基本上这种临期的产品很少,几乎这部分的费用,应该说投入不到我们整个的0.02%吧。”
从每年近千万的损耗,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成本,这背后是管理思维的彻底变革。
第二把剑向外:豪赌《中国好声音》,让品牌“喊”出来
在内部管理日渐规范的同时,新大食品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颇为大胆的决定——在经济不算景气的时候,花一笔钱与《中国好声音》这样的顶级娱乐IP合作。
“其实当时还是很多人反对,”老板娘回忆道,“但是我当时是考虑到,整个企业它到了一定的时候,它一定要对品牌要进行一个输出和建设。”
这次合作,如同一次精准的“品牌引爆”,带来了三大肉眼可见的成果:
●知名度指数级提升:“每个人见到我们董事长都说,哎陈总,你们今天是不是又冠名了好声音啊?大家都知道椰牛了。”
●团队实战能力增强:市场部通过承建和布局这样的大型活动,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完成了团队的升级。
●私域流量池暴涨:最直观的数据是,“在做好声音之前,我们公众号只有1万到2万的粉丝,好声音做完以后,我们的粉丝达到了20多万。”这一“内”一“外”两把剑,前者解决了企业的生存效率问题,后者解决了企业的发展声量问题,共同推动新大食品驶入了快车道。
03
从“管人”到“暖人”,决胜下一个战场
当企业的硬实力跟上后,软实力的比拼成为了新的焦点。老板娘深刻地认识到,在当下这个充满压力的社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至关重要。
“我觉得企业更应该注重员工的身心健康和人文关怀这一块。”在给数字化供应商提建议时,她提到,希望将管理做得更细,比如对员工生日,职场协助等方面提供更多关怀。
这种理念的转变,直接反映在了离职率上。2019年,公司的离职率最高曾达到35%以上,而现在,“一线的离职率非常低啊,除非是我们企业淘汰掉,主动离职的很少。”
留住了人心,也就留住了未来。如今的新大食品,在稳固原有椰汁产品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
●产品创新:2023年主推的新品“椰子水”,从去年11月到今年6月,单品体量就已破千万,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布局上游:面对椰子类原料稀缺的行业现状,公司今年的重心将投向原料端,试图通过掌控源头来建立更深的护城河。
从每年浪费千万、人心浮动的家族企业,到如今成本控制精细、品牌声量洪亮、员工凝聚力强的现代化公司,新大食品的转型故事,是中国成千上万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它告诉我们,变革从来都不容易,它需要敢于向内开刀的勇气,需要直面“裁掉亲人”的阵痛,也需要敢于向外投资未来的魄力。
但更重要的是,无论商业模式如何迭代,最终的落点永远是“人”——善待你的产品,善待你的客户,更要善待与你一同奋斗的员工。这或许才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那条唯一不变的、通往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