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安全生产成为企业选址的核心考量,工业园区的招商逻辑正在发生转变——大型企业为了确保生产安全,更倾向于在具备整体安全保障的化工园区“择邻而居”。央企、国企以及跨国公司在关注自身生产安全的同时,更担忧园区内邻近工厂可能带来的火灾、爆炸等风险外溢。
dss+顶世智汇中国区总经理曾安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化工企业的转型已不限于技术升级或产能调整,更涉及管理理念、文化建设与组织能力的系统性变革。
安全考量
化工园区招商的全新逻辑
目前,中国有 600 余个大型化工园区,大多设有管委会参与管理。
在管委会角色定位上,曾安强调:“管委会已从单纯的监管者转变为服务者。”他解释说,发展较快的园区更注重主动服务,通过支持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来提升整体安全水平。这种转变在实践中尤为明显——园区不仅设置紧急出口、安全通道等硬件设施,还通过管理流程示意图等可视化工具,将安全规范嵌入企业日常运营。
“公司选址时,安全因素往往是首要考量。”曾安指出,化工企业最担忧的并非自身的安全管理,而是“邻居”风险。因此,能够确保整体安全水平的园区更容易吸引优质企业落户。
随着这一趋势,中国的化工园区正以安全体系重构招商逻辑。这种重构不仅仅是硬件升级,更是管理理念、制度设计与技术应用的全方位创新。曾安认为:“当安全成为园区的核心竞争力时,招商自然水到渠成。”
安全投入
从成本中心到竞争力核心
在企业运营中,安全投入至关重要。事故带来的损失不仅包括停产和法律纠纷,更涉及品牌声誉的长期损害和战略机遇的流失。
“减少事故发生、降低伤害和避免人员死亡,这些几乎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曾安强调。
一旦发生事故,企业或需停产并接受调查。在此期间,生产线停顿、原材料可能过期,下游客户若因断供违约,还可能引发法律诉讼。由此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往往巨大。尤其在化工、钢铁等大型生产企业中,年产值可能高达数百亿甚至上千亿元,每天停产的成本十分可观。而事故调查及复工审批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即使未发生人员伤亡,其累积成本依然极其高昂。
在曾安看来,安全已不再是“成本中心”,而是化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于规模较大的化工企业而言,合规只是经营的底线。真正优秀的企业,其内部安全管理标准往往远高于法规要求。”
在协助多家化工企业推进安全转型的过程中,dss+顶世智汇总结出一套文化变革路径,概括为“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属地管理、全员参与”。
“安全转型不能靠命令压出来,关键在人。”曾安解释说,“所谓有感领导,就是管理者以身作则,用行动而不仅是口头表态来体现对安全的重视;直线责任要求每一级管理者切实承担对应的安全职责,避免权责不清;属地管理强调物理和职能区域的明确划分,防止出现监管空白;而全员参与则是检验安全文化能否真正落地的关键。”
关于顶世智汇(dss+)
dss+是一家全球性咨询公司,专注于复杂及高危行业的运营转型,通过行业经验驱动创新,助力企业在运营安全、效能与可持续性方面的突破。依托 57 年全球服务经验,dss+在41个国家开展业务,长期服务能源、化工、钢铁、交通、食品医药等关键行业,提供兼具战略高度与执行深度的综合解决方案。在中国市场,dss+已服务超过200家企业,积累了深厚的行业认知和本地化交付经验。
2025年7月dss+发布中文名称“顶世智汇”,旨在持续深耕中国市场,与本土企业共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