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zone
微博
微信
在人工智能(AI)掀起全球产业变革与认知革命的浪潮中,技术奇点临近、机器意识萌芽、传统价值体系面临重构。当算法渗透至社会每一个角落,人类首次面临“为机器立心”与“为自身寻道”的双重挑战。近日,中国科学院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吴怀宇教授首次系统提出“AI哲学”理论框架,直面AI时代下人类存在的根本性困惑——如何在技术洪流中构建个性化信念,如何界定人机共生时代的伦理边界,这一突破性探索或将为迷茫的现代人点亮精神导航的灯塔。
一、“AI哲学”的时代背景
AI时代的来临,对全球的社会发展、生产关系、文化思想、传统教育和思想观念等等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各行各业都将遭受极大的冲击。人类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包括技术算法的奇点临近、机器意识乃至人类本身意识的困惑、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特别是内在信念的缺失。人们在这个全新的AI时代,需要一套全新的哲学体系去构建自己的全局认知框架,并作为自己精神上的指引。随着科技的外向求索,人们对于世界本源、人生价值和内在意义仍充满迷茫和困惑,每个人内心都在寻求“重构信念”;同时在这个个性化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内心的个性化人生信念。
二、“AI哲学”概念的提出
“AI哲学”的概念由吴怀宇(中国科学院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提出,并发布于相关专栏。与之前“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的泛概念有所不同,其专注于AI时代下人类哲学信念的构建、以及如何构建AI的哲学信念。通俗来讲,在AI大时代下,如何活出人生的意义?——即在人类六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对人的存在及人生意义进行一次彻底的思考;以及如何树立自己个性化的人生信念。同时,作为人机和谐共生的另一方,AI将如何获得意识和信念?并且如何确保AI的信念与人类的信念价值一致对齐。
更广泛地,AI哲学是探讨智能本质、人机边界与技术伦理的跨学科领域,涉及智能定义、意识模拟和科技对社会的深层影响,探讨人工智能对知识、认知、智能、伦理、意识等根本问题影响,既分析AI技术的本质与局限,也反思其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深层冲击。AI哲学不仅分析AI的技术实现路径,更反思其对社会结构、价值观及存在本质的影响。例如,机器是否具备真正的“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与人类的异同。
首先,吴怀宇博士系统地梳理了东西方有史以来各种哲学思想流派的主要思想,特别是对中西方的相似哲学思想进行了横向和纵向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对其中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拆解、梳理分类,以便为每一个人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信念提供丰富的组件和元素(元素化、积木化、个性化、工具箱化、与重新组合,形成“信念组合工具箱”),并由此提出“体验主义”和“重构主义”。其中,“感智境行”(全称“感智意境言行控”,感知、智慧、意念、境界、语言、行动、控制)模型为核心框架,不仅适于对已有各种哲学流派的拆解分析,更适用于个性化信念的构建(为自身寻道),同时还适用于AI非人类具身智能去获得自主意识(为机器立心)。同时,“感智境行”这个统一框架也可将几个之前看似分离的领域(AI、科学、哲学、心理学等)进行统一描述。
其次,“AI哲学”着眼于如何去创造和构建整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和相互关联,吴怀宇博士通过贯穿始终的“感智意境言行控”(简称“感智境行”)核心架构,给予各种可能的自由选择和自由组合,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信念,使之适应即将到来的AI和3D元宇宙时代。另一方面,目前AI科技最大的缺陷是缺乏自主意识(因为缺乏信念),而“感智境行”这个信念框架正可以指导AI如何去获取自主意识。具体地,给出了设计制造信念的10P理论,所提出的“感智境行”合一信念构建模型,其不仅适用信念的个性化定制,还可推广至一切人类主观活动的迭代和演化,特别是也适用于AI非人类具身智能,包括作为训练框架,让AI成功获取自主意识以及AGI(通用人工智能)。
对于AI时代下人生的几大重要问题,“感智意境言行控”合一信念框架都试图做一个解答:
* 我是谁(Who)?:感、智、境
* 我从哪里来(From Where)?:感、智
* 我要到哪里去(To Where)?:境
* 我要干什么(What)?:意、境、控
* 我要怎么做?(How)?:智、言、行、控
* 我为什么要做?(Why)?:智、意、境
* 我什么时候做?(When)?:感、智、言、行、控
在“AI哲学”的视角下,吴怀宇博士详细介绍了世界构成的理学基础,并认为“客观世界的本质就是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同时在认知世界的方法论层面提出了“分统思维”对思维方法进行升级和重构。同时,系统介绍了AI的五大学派以及“3D智能十八篇”,详细列举区分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主要区别。接着,进一步以哲学本体论的视角(如按照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划分),对世界本源与人生意义进行了完整解析。与以往哲学不同的是,其对世界本源和人生意义的各种可能性进行了刨根问底地“穷举式”探索,以尽可能做到列举出所有的可能情况。同时,着眼于积极心理学的正向作用,提出了“人生意义之十重境界”。为了落实“知行合一”,提出了“全效行动控制框架”和“幸福意义分层并行框架”。
三、“AI哲学”的核心命题
AI哲学(人工智能哲学)是关于AI的哲学思考,也是由AI激发的哲学思考。它主要围绕两大核心展开:
# 关于AI的哲学——对人工智能的哲学分析:用哲学方法去思考AI本身是什么、能否实现、如何实现。
# 由AI激发的哲学——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哲学问题:AI的发展如何反过来挑战和深化我们对传统哲学问题的理解,如意识、智能、伦理和存在。
AI哲学的核心命题包括:
* 智能的本质:传统哲学认为智能与意识、意图性密不可分,而AI的发展迫使哲学家重新思考“智能”是否必须依赖意识。机器能否真正“思考”?意识是否可被算法还原?例如,目前AI的“智能”是一种基于算法的统计模式识别,而非人类意义上的理性或意图性。
* 意识与机器的边界:AI是否可能拥有真正的意识?这一问题涉及心灵哲学中的“硬问题”(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传统理论认为意识是生物体的专属属性,但AI哲学家需要解释机器是否能通过功能性模拟突破这一界限。
* 伦理与道德责任:在效率与公平、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如何平衡?当AI系统做出自主决策时(如自动驾驶汽车的伦理选择),责任归属问题成为焦点。哲学家需重新定义“道德主体”的标准,并探讨算法是否可能具备道德判断能力。
* 人类独特性的再定义:AI的模仿能力促使哲学界反思人类智能的独特性。例如,情感、创造力、道德直觉等是否属于人类不可替代的特质?
* 技术与社会的互动:AI如何改变生产关系、教育目标乃至人类自我认知?AI哲学还关注技术如何重构社会结构与价值体系。传统哲学理论往往基于地方性经验,而AI的全球化影响要求哲学建立更具普遍性的解释框架。
下面这个列表也对AI哲学的核心议题进行了总结:
四、“AI哲学”的主要内容
“AI哲学”(人工智能哲学)涉及了众多学科,包括:自然科学、数学、哲学、人工智能(AI)、计算机视觉、计算机三维图形学、3D元宇宙、宗教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同时,兼顾了中西方思想文化的融合。“AI哲学”尝试在科学与信念之间开展对话,在两者的元素交集或者最小公约数之间找到一个通用且自圆其说的理论,无论对向内还是向外都给出一个自洽的解释。技术奇点催生的不是冰冷的机械纪元,而是人类思想意识的第三次觉醒(第一次为两千年前的轴心时代、第二次为五百年前的文艺复兴时代)。这些详细内容体现在“AI哲学”创始人吴怀宇博士的专著《AI哲学:设计制造上帝的艺术》(《AI Philosophy: The Art of God Making》)中。概括而言,“AI哲学”涉及的内容如下:
# 贯穿始终的“感智意境言行控”(感知、智慧、意念、境界、语言、行动、控制)合一模型提供了一个通用的信念和价值观框架;同时结合体验主义的理念,为实现AI的自主意识、通用人工智能(AGI)、以及人机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一个全面的指导思路。实际上,只有当AI既能“计算”又能“体验”,同时还有“自驱力”和“目标境界”时,才有可能真正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而不仅仅是一个超级计算器。
# 体验主义与重构主义。自我意识不能是空无一物的思维,还需要具体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体验。体验实际上是自我体验,反映了自我的感受、自我的意识、自我的意志、自我的自由、和自我的意义。生命是一场体验之旅,通过“感智境行”框架,我们要体验生命,而不仅仅是记录生命(如只是拍一堆好看的照片)。除了体验主义,AI也可视为是人类在硅基上对自我的重构(“重构主义”)。
# 体验主义之认知角度:从感性、知性、理性、潜意识直觉,到他性、众性、超然性,认知角度的切换是一个由内而外、由浅入深的递进过程。它既注重个体内在的体验和成长,也强调与外部世界和他人的连接交互,最终指向超越性的精神境界。
# 价值评估函数:当事物与人(主体)产生关系后,主观价值就会出现,即主体赋予事物以价值。价值反映了事物对主体的效益、意义和有用性。而且不同的人会对事物赋予不同的价值,不仅受客观事实的影响,还深受判断者自身的情感、动机、目的、意图、和信念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在价值评估函数的构建中,综合对主体、他体、众体、超体四个对象分别在量化客观价值、非量化客观价值、感性主观价值、理性主观价值这四个维度上的评估值,进行价值的综合评估。
# 意义境界模型:境界的十重划分,从最初懵懂混沌的“自然境界”、“寻常境界”、“小安境界”、“功名境界”、“美爱境界”、“AI虚拟境界”、“英贤境界”、“圣仁境界”、“宇宙境界”、到最终超越形相的“未空境界”,勾勒出一条从本能到觉醒、从朴我到空我的精神进化之路,参见“人生意义之十重境界”。
# 伦理指导:自主意识的AI可能带来一系列伦理和法律问题,我们需要保障AI发展的安全和可控性,具体可参见“人类首个开放人工智能宣言(OpenDAI)”。
# 思维范式:先改变思维,然后才能再去改变生活。通过所提出的“分层多元开放统合思维”(分统思维),可视为对感性思维、理性思维、系统思维的升级版本,着眼于人类这个碳基生物的有限理性局限,提出针对性的方法来对思维方法进行升级和重构。这是一种继承中西传统架构的全新范式、全新思维,将东方的全局整体思维与西方的局部细节思维进行一次思想融合。这种全新的思维范式,既能继承东西方传统的优势,又能适应现代复杂多变的需求,形成一种更加全面、包容、灵活的认知框架。
# 意识驱动模型:提出意识的分层神经网络动力模型,模拟了意识的产生、加工和深化过程,具体可参见“人类意识神经网络动力模型:本我(感性)、超我(众性)、自我(知性)、道我(理性)”。
# 行动控制框架:按照事情的渐进发展过程,将行动控制共分成了十三个阶段(准备、分析评估、设计开发、测试、决策、配置、执行、监测评价、反馈和改进、增长、精进和升级、维护、善后结束),提供了一整套系统性的框架规范,以便让行动真正能够落地和可控,参见“全效行动控制框架”。
# 幸福意义框架:提出“感智境行”幸福意义分层并行框架,旨在构建一个兼顾追求幸福与价值的并行综合框架,其中短时更偏重于追求即时的幸福,长时更偏重于追求持久的价值感,并将执行时间阶段分层细化到了秒、分钟、刻钟、小时、天、数天、周、月、数月、季、半年、年、数年、一生。
# 信念身份编码:受身份证号码的启发,提出“信念身份编码”,对每个人的个性化信念进行独一无二的“DNA定量编码”(信念身份编码检索法),以便进行可能的查找检索和匹配,比如你可通过这个编码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灵魂伴侣、男女朋友、合作伙伴等。
# 与一般哲学不同的是,“AI哲学”还详细介绍了各种最优化理论的原理方法和数学基础,不仅适用于AI和3D元宇宙算法,也适于个性化信念的优化构建。人生的体验,实际上就是你心中的那个理想模型,在有限理性、有限资源、有限条件下的最优化算法过程和最适应结果。
以上这些,都是为了给AI时代的每一个人,快速建立一个全局的认知体系框架,只有当你有了自己的认知体系框架,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地去适应新的时代。
五、AI哲学与AI技术的区别
AI哲学 vs AI技术:
简单地说,AI技术回答“能不能做”,AI哲学追问“该不该做”和“这意味着什么”。
六、AI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差异
AI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差异主要为:
AI哲学(人工智能哲学)对传统认知框架进行了突破。近四百年来,西方哲学以人类理性为核心构建了稳定的认知体系。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先验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等理论均以人类主体性为基础。然而,AI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框架。例如:
* 理性与计算的等价性:AI通过大规模数据训练和算法优化展现出类人理性(如AlphaGo的决策能力),这迫使哲学家重新审视“理性”是否仅是人类的特权。AI的哲学意义在于“打破了这一认知框架”,标志着传统理性主义的终结。
* 意识与功能的分离:传统哲学认为意识是智能的必要条件,但AI的功能性智能(如语音识别、图像分类)无需依赖意识。这种分离引发了关于“智能是否必须有意识”的争论,成为AI哲学的关键议题。
* 存在论的重构:AI作为“人造意识”或“拟生命体”的可能性,挑战了传统本体论中对生命与非生命的划分。例如,“智能与人性边界”的问题,认为AI的“存在”可能需要新的哲学范式。
* 经验与普遍性的矛盾:传统哲学理论(如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基于有限的人类经验,而AI的全球性影响要求理论具备更强的普遍性。地方性经验无法解释AI的跨文化、跨物种、跨星球特性,哲学需突破历史局限性。
* 主体性与客体性的重构:AI的自主性模糊了主体与客体的界限。例如,AI系统能否被视为“道德主体”?同时,人类需在技术洪流中坚守主体性。
* 认识论的危机:AI的“黑箱”特性(如深度学习模型的不可解释性)挑战了传统认识论对知识透明性的要求。AI哲学需直面“认识的深层机理”,例如:算法如何改变人类对知识、真理的理解?
七、AI哲学的“五大追问”
AI哲学(人工智能哲学)追问关于人工智能的根本性问题:什么是智能?机器能思考吗?意识可以被复制吗?AI会拥有权利吗?换句话说,AI哲学=对AI本身进行哲学体检,核心议题可概括为“五大追问”:
1、心智追问
‑ 机器能否“思考”?
‑ 中文房间、图灵测试、符号接地问题,都是在检验“理解”是否必须生物大脑。
2、逻辑与知识追问
‑ 概率推理=知识吗?
‑ 深度学习“黑箱”是否违背可解释性原则?
‑ 因果推断 vs 统计相关,AI需要怎样的因果形而上学。
3、语言与意义追问
‑ 大模型生成的“语义”是真是假?
‑ 意义=使用?还是=心智表征?
‑ 若语言只是统计游戏,人类对话还剩什么?
4、伦理与价值追问
‑ 自动驾驶的“电车难题”谁拍板?
‑ 算法歧视如何定义“公平”?
‑ 深度伪造是否摧毁“真实”这一概念?
5、社会与治理追问
‑ 当推荐系统塑造公共议程,民主还成立吗?
‑ 全球AI治理需要怎样的道德框架?
‑ 强人工智能(AGI)若出现,国家、法律、人类身份如何重构?
可以看出,“五大追问”又包含着若干子问题,下面我们列举其中的某些子问题进行具体的示例探讨。
# 伦理与责任层面:我们应该让AI做什么?
这是当前最紧迫、最受公众关注的领域。
算法偏见与公平性:AI系统的决策(如招聘、信贷、司法)可能会复制甚至放大训练数据中存在的社会偏见。谁该为此负责?
责任与问责:当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事故时,责任在车主、程序员、汽车公司还是AI本身?这挑战了传统的责任归属模型。
隐私与监控:AI驱动的监控和人脸识别技术对社会治理和个人隐私带来了巨大挑战。
就业与社会结构:自动化和AI会取代大量工作岗位,这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经济和社会?
自主武器系统:“杀手机器人”是否应该被允许?将生杀大权交给机器是否符合伦理和国际法?
# 存在与本体层面:AI是什么,以及它和我们是什么关系?
这涉及到AI的本体论地位和与人类的比较。
超级智能与奇点:如果AI发展到在几乎所有领域都远超人类智能的水平(超级智能),会发生什么?这种“智能爆炸”的奇点时刻是对人类的机遇还是威胁?
AI的权利与地位:如果未来出现了有感觉、有意识的AI,我们是否应该赋予它们某种权利?它们是工具、财产,还是某种新的“生命”形式?
人类独特性:AI的发展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人”?我们的智能、创造力和情感是独一无二的,还是本质上就是一种复杂的计算过程?
# 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AI如何获得知识?
理性主义 vs. 经验主义:在AI中,这体现为“符号主义AI”(基于规则和逻辑)与“连接主义AI”(基于数据和统计,如深度学习)之间的路线之争。
框架问题:一个智能体如何能够推断出,一个动作(比如移动一张桌子)不会导致无数其他无关事情的发生(比如桌子上的杯子不会飞到月球上)?这揭示了常识推理的极端困难。
八、“AI哲学”的价值方向
“AI哲学”(人工智能哲学)研究了AI新时代下人工智能的哲学基础、算法伦理以及AI对社会的潜在影响,并强调在AI文明来临前需要建立安全机制以保障人类利益,其横跨了哲学、科技、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对时代命题的深度回应、理论体系的创新建构、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传播,以及对个体与社会的实践指导等核心维度,具体包括以下价值方向:
* 回应AI与3D元宇宙时代的核心哲学危机,填补“技术狂飙下的思想空白”。
* 创新“重构主义+体验主义”理论体系,为个性化信念构建提供方法论。
* 跨学科知识整合:打通哲学、科技、心理学、社会学的“认知壁垒”。
* 为AI伦理与人类未来提供“行动指南”,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
* 激活“批判性思考”:引导人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建构思想”。
* 文化价值:推动东西方文明融合与人类精神共识的构建。
AI领域共分成四个层次:AI技术应用、AI的算法算力、AI的体系架构、AI哲学文化。其中,“AI哲学”超越AI应用、算法算力、体系架构,属于最顶层阶段——“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这将超越AI的“器”“技”“法”“术”层面,上升到AI更高的“道”的层面。
九、AI哲学的现实意义
AI哲学的现实意义体现在:
批判技术异化:警惕“生产力至上”导致人类沦为工具,而是要积极正向地培养自由与趣味。
平衡技术与人文: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仍在于“人的激活”,而非单纯技术崇拜。
引领伦理治理:通过哲学反思为AI监管提供价值坐标。
十、“AI哲学”与新型人机共生关系
“AI哲学”肯定了AI对人类社会以及对人类自身的积极推动作用,包括:
# 文明层级的跃升:人类将物质生产等基础领域交给AI,从而从生存竞争中解放出来,转而专注于精神文明领域的深耕,如对美、创造力、情感、意义和道德的追求。这是一种从“不得不为生存而活”到“为热爱而活”的文明质变。
# 新型人机共生关系:AI将成为人类忠诚的助手,但这种忠诚建立在“算法伦理与价值对齐”基础上,是一种平等的“新型共生契约”,而非传统的主仆关系。人机关系更像是一场“硅基与碳基的人机共舞”,各得其所,各展所长。
# AI的核心价值在于辅助人类成为“更好的自己”:AI最重要的作用不是替代人类,而是协助人类摆脱内卷和竞争,走向更有创造性的共生与协作。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热爱和信念去生活和工作,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 技术是人文精神的延伸:AI的发展最终是为了照亮人类“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信念进化之路。当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基座被AI稳固支撑时,人类终于能集体攀登至“自我实现”的顶峰。
十一、AI哲学的未来展望
AI哲学(人工智能哲学)不仅是哲学与技术的对话,更是人类在智能时代自我认知的深刻反思。它既是对AI技术发展的哲学引导,也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哲学关怀。通过AI哲学,我们得以更清晰地审视“何为智能”、“何为意识”、“何为人类”,为人类与AI共同进化的未来奠定思想基础。
* 哲学复兴:AI推动传统哲学议题(如意识、自由意志)进入新维度,可能迎来哲学的“黄金时代”。
*人机共生:未来AI不仅是工具,更是“思维伙伴”,AI哲学将探索如何实现人机协同创新。
* 新伦理框架:随着AI渗透到生活各领域,需构建适应AI时代的伦理体系,确保技术为人类服务。
AI哲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哲学,它更是一面镜子,通过AI这面镜子,我们得以更清晰地审视我们自己:
# 我们的智能是什么?(通过思考机器能否思考)
# 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通过设计合乎伦理的AI)
# 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存在?(通过思考我们与超级智能的关系)
作为跨学科领域的创新探索,吴怀宇教授的“AI哲学”不仅系统解答了“我是谁”、“人生意义为何”等经典哲学命题,更提出了“体验主义”与“重构主义”,并搭建起“分统思维”、“人生意义十重境界”、“全效行动控制框架”等理论,为应对AI对社会结构、价值观的深层冲击提供了全局认知框架。未来,随着“AI哲学”理论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其或将推动人类在智能时代实现信念重构与精神指引的双重突破,同时为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安全发展奠定伦理与哲学基础,助力人机和谐共生的新型社会形态构建。吴怀宇教授表示,后续将持续深化“AI哲学”研究,为更多人在个性化时代找到人生意义、为AI技术锚定人文方向提供持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