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非的坦桑尼亚,旱季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土地干裂,农作物挣扎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2021年,坦桑尼亚遭遇了严重的干旱,严重影响农产品供给稳定性,农民们一度陷入困境。传统的柴油灌溉设备不仅成本高昂,还产生大量的碳排放。
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气候智能灌溉器”正在悄然改变这一局面。这款灌溉设备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水质状况,结合AI与大数据技术来控制灌溉量,以避免水资源浪费。同时,它的动力源自太阳能,相比传统的柴油机,显著减少了碳排放和成本负担。这一解决方案为当地农业提供了更加环保且可持续的选择,帮助农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提高生产效率。
凭借这一技术创新,研发团队在“2024年全球农创客大赛”中获得了银奖。值得注意的是,这项赛事背后有中国电商平台拼多多的身影。自2020年起,拼多多已经连续四届支持这场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与浙江大学主办的赛事,评选全球范围内的AI+农业项目,尤其聚焦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图2)。
图2:2024年全球农创客大赛决赛
然而,对于电商平台来说,支持农业科技项目并不常见。拼多多为何选择持续投入农业领域?
拼多多“助农”,两头兼顾
通过开创性的“拼团”模式建立农产品销售新方式,跻身国内电商头部梯队的同时,拼多多一直在为长期发展成农业和食品平台铺路。通过梳理拼多多在农业领域的动作,可以用“两头兼顾”来概括:一方面,通过流通链路的创新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户收入;另一方面,通过推动农业科技的应用,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
流通链路创新:减少中间环节,助农增收
拼多多利用自身平台技术手段优化农产品的销售链路,提高农产品销售。其平台独特的“拼团”模式在电商竞争中脱颖而出,使其迅速成为全国电商巨头之一。拼多多的成功在于创新了一条让分散的市场需求与优势的农产品供给高效匹配方式,叠加“百亿补贴”等助商惠农策略,吸引了中小商家和偏远地区的农户入驻平台。这些商家过去难以与大品牌竞争,而拼多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销售渠道。
拼多多还搭建了“农货中央信息处理系统”(图3),充分关注全国各地农产品的供给和销售情况,精准地了解哪些地方的农民朋友们有什么农产品,以及这些农产品怎样才能更好地卖到全国各地,这一系统打破了电商传统的“人找货”模式,实现了“货找人”,使得农产品能够精准对接到合适的消费者,极大提高了销售效率。例如,消费者在拼多多上购买苹果、橙子等生鲜产品时,往往能够以实惠的价格购买到新鲜农产品,这背后是拼多多高效的供应链整合和大规模拼团机制的支持。平台更是基于“拼单”的模式逐渐发展出了一套“农地云拼”体系,通过云端整合全国各地的农产品需求,然后根据不同的农产品品种、成熟时间以及物流条件,来精准匹配到合适的消费者。
拼多多不仅在技术层面助力农业发展,还通过营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曝光度。拼多多推出的“免费领水果”游戏,通过娱乐化的方式吸引用户参与,激发消费者对生鲜产品的兴趣(图3)。这种用户互动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销量,也为农户打开了更大的市场。
图3:“免费领水果”游戏界面,消费者通过做任务就能收获定量水果的奖励。
从供给端来看,拼多多平台聚集大量的偏远地区农户,将原本难以进入大规模市场的农产品推向全国。拼多多还为商家提供“0元入驻”和“0佣金”政策,特别是对于生鲜农产品商家,拼多多免除了平台服务费和年费。根据拼多多官方公布的数据,2020年实施这一政策以来,拼多多为商家累计节省了800亿元的运营成本。拼多多还在农村进行的“新农人培育”计划和“多多课堂”,为返乡青年提供电商培训,教授如何通过互联网卖自家的农产品。在最近的“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期间,拼多多联合了30万农产品商家,推出“多多丰收馆”,聚集全国各地超过50万种农产品,尤其是时令的蔬菜水果。
农云行动也是拼多多强化其农业基本盘的重要策略之一。2023年,拼多多启动了“农云行动”,计划通过集中的资源支持,推动100个农业产业带上云。拼多多在物流和供应链上也做了大量工作,进一步缩短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距离,让农产品的运输损耗降到最低。以丹东的草莓为例,拼多多为其推出了标准化的采摘、打包、运输流程,与顺丰等快递公司的合作,全程冷链运输使得农产品的保鲜时间大大延长,消费者最快在48小时内就能收到
生产效率提升:推动农业科技降本增效
从生产端来看,拼多多通过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帮助农户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拼多多设立了多项支持农业科研的基金和项目,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大学、研究院和国际组织进行农业领域的科研合作,引入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农业专家Ivonne Rietjens作为独立董事。此外,拼多多还积极支持农业科研,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设立了1亿元科研基金,资助农业研究。拼多多还推出了“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等项目,支持跨学科人才探索更高效、数字化的种植方式。此外,还联手央视拍摄农业真人秀《出道吧!科技小院》,鼓励更多年轻人投入到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潮”中来。
为何拼多多要重仓农业?
根据拼多多企业发展副总裁王海薇介绍,“农业是拼多多的长期核心战略”。拼多多是中国目前最大农产品上行平台。
那么,拼多多为何要重仓农业?
这个问题从中国农业的独特现状说起。中国农业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小农经济”,全国98%以上的农业经营主体是小农户,而他们的农业现代化能力相对较弱,不仅在田间地头的机械化程度低,在产品流通、销售、市场对接等环节上也存在诸多困难。起家于农产品零售的拼多多,正是长期在一线与农户和农村打交道的过程中,看到了这个巨大市场中的痛点,致力于帮助解决三农问题。
从销售端来看,小农户的一大问题是无法预测市场需求变化,往往只能“靠天吃饭”,既要担心自然环境的变化,也要面对销售难题。很多农民种了产品,却不知道能否卖得出去,或者在销售时遇到市场供给过剩导致的价格偏低或运输损耗等问题。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他们收入可能不及预期。通过“农地云拼”模式,拼多多打通了消费者需求和农户供给之间的障碍,将分散在全国的消费需求精准地与农村生产连接起来,让农户更容易获取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是背后更深层次的商业逻辑。在电商行业的激烈竞争中,拼多多以农业为核心战略,实现了差异化竞争。在其他平台主要专注于3C产品、服饰等品类时,拼多多深入农业,加速农产品的上行,这不仅帮助农户增收,也让拼多多在消费者中建立了“质价比高”的品牌形象。农业作为拼多多的基本盘,通过前面梳理的百亿补贴、农云行动、农研赛事等一系列举措,强化了核心竞争力,让拼多多在电商行业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拼多多的财报里离不开“土”,与农业始终保持着紧密关系。根据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数据,研发费用为29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主要为农业领域的投入。受益于农产品订单量持续大幅提升,第二季度的营收为970.6亿元。
此外,在拼多多平台上,90后、95后、00后商家占比超过49%,95后“新新农人”占比超过13%,人数超过12.6万,其中大部分是返乡创业青年。在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拼多多更是官宣将提供20亿农产品平台流量,支持10亿元专项农产品消费直补资金。
农业道路前途曲折,拼多多还需努力
尽管拼多多目前在电商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但发展农业道阻且长。
一方面,首先,农业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的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种长期的投入对拼多多的资金链是一个考验,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
其次,农业产业链复杂,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环节众多,且存在小、散、乱的问题。拼多多虽然通过拼单模式在农产品销售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要推动整个农业产业链变革,需要解决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农民生产技术的提升、农产品品牌的塑造等。这些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需要拼多多持续投入和深耕。
另一方面,真正的农业智能化和数字化,不是简单的“AI+农业”,还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
成本问题是农民最直接的痛点。虽然使用AI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农业效率,比如通过智能设备,肥料的利用率可以提高50%以上,每亩地还能节省约350元的水费和400元的劳动成本,但前期设备的高投入让许多农户望而却步。数据显示,一个大棚如果安装基础设备,如风机、天窗等,最低需要投入5到10万元,而如果配备更高级的设备,成本甚至可能高达20万元。对于许多小规模农户来说,这样的资金投入远远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虽然AI农业技术带来的收益是显著的,但它的高昂成本让很多农民难以迈出这一步。
规模化生产也是一大难题。智慧农业技术往往需要大面积的土地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但中国农业现状是土地分割得非常零散,小农户耕种的小块土地很难支撑智能设备的推广。
数据匮乏也是智慧农业的一大挑战。AI技术的核心在于依赖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算法训练和优化,而农业领域的数据获取速度有限。中国农业的种植周期一般一年一次,少数地区一年能种2-3茬作物,每次只能收集有限的数据,而且这些数据需要经过多年的积累满足算法训练所需。再加上近年全球气候变化,往期数据的参考价值在逐年下降。现阶段,智能温室中的传感器主要只能感知环境条件,比如温度、湿度等,至于植物的具体生长状态,比如根部的吸收情况或生长健康状态,还需要人工采样来测量。与此同时,AI农业还缺乏决策数据的反馈记录,难以通过智能设备捕捉植物在受到某些操作或环境改变时的反应,这使得农业智能化的进展更加缓慢。
因此,投入农业将是一场持久战,拼多多仍需在未来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