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GET 2020】风变科技刘克亮:技术与教育的未来

资讯 TOM    2020-12-07 14:56

“教育的未来,其实是由今天的从业者的观念而决定的。”

11月23日,在芥末堆举办的主题为“或跃在渊:教育的信心与发展”的 GET 2020 教育科技大会上,风变科技创始人&CEO刘克亮发表了主题为《技术与教育的未来》的演讲。

【GET 2020】风变科技刘克亮:技术与教育的未来

身处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之中,刘克亮以一名对教育产业满怀虔诚与热爱的从业者的角度,在演讲中分享了他的核心观点:

1、我们今天的教育行业需要更加的关注技术,更严肃地保护教育行业的创新。

2、“分离主义”和“管道主义”是一种过渡时期的思想,教育与技术会有更深度的融合。

3、我们的教育需求量随着社会发展指数级上升,但是我们的供给方案到点清零,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4、如果我们企图通过抄袭而降低成本,那我们终将品尝因产业落后而付出的代价。

5、经济上的落后会让我们失去很多,教育上的落后会让我们输掉一切。

【GET 2020】风变科技刘克亮:技术与教育的未来

以下为刘克亮演讲实录:(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有删改)

在教育科技大会上,我认为我们有必要更认真地讨论关于教育与科技的问题。在准备这场演讲时,我在网上随机搜索了一些信息,发现了一些特别有趣的现象。

当我在搜索“教育”时,出来的是这样的图片:

【GET 2020】风变科技刘克亮:技术与教育的未来

搜索引擎的结果是很符合我们对于教育的想象的,都是一些暖色调的图片。

但当我搜索“技术”,出来的却是画风完全不同的冷色调图片:

【GET 2020】风变科技刘克亮:技术与教育的未来

当温暖的教育画面和冰冷的科技画面产生重叠,我们本能地感受到,在教育与科技的融合之路上,有一种温暖与冰冷的对抗。

这也能折射出行业从业者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我们希望技术能驱动教育的发展,但又担心技术让教育失去了温度。

也由此在教育与科技的融合之路上,开始形成了两种主流的声音:“分离主义”和“管道主义”。

分离主义认为“教”与“育”应当分而论之,“教”的部分由技术负责,“育”的部分由人来完成。而管道主义则倾向于“工具+人”的逻辑,人的工作不用太多改变,科技只不过是改变了“教室”的形态。

但如果让我谈谈个人观点,我会认为这些思路,都将是一些过渡时期的观点,因为其内核都是更关注存量,而对于技术的作用不信任。

就好像给蜡烛装上玻璃罩,但后来人们都会知道,这不是电灯。电灯的发展比蜡烛的发展难几个数量级,其重点甚至不在这个“发光体”的照明终端上,而是庞大的发电系统与电力输送系统。

我的担忧正来自于这种对技术的不信任,这种对于教育与科技更深度融合的恐惧,恰恰是阻碍教育产业长期发展的原因。

如果我们不改变今天的观念,我们将会离教育的“发电系统”与“电力输送系统”越来越远。

所以我今天想要表达的主题是:教育的未来,其实是由今天的从业者的观念而决定的。

我们今天有怎样的观念,就会影响未来教育发展成什么样。进一步来说,我希望教育行业能有更多的争论,有更多元的观念存在,让教育行业的发展充满活力。

下面就是我希望倡导的两个观念,我认为如果这不能变成行业的共识,整个社会都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GET 2020】风变科技刘克亮:技术与教育的未来

我的观点一是“关注技术”。技术不等于工具,需要有更多注意力聚焦真正的教育技术;

观点二是“保护创新”,教育有其特殊性,我们必须摒弃传统互联网发展史上的恶习,从长期发展的角度保护教育创新。

观点1:关注技术

首先是关注技术,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说的是我的高中生物老师,回想起来他第一次给我上课,那也是这位新老师第一次上课,他小心翼翼地走向课堂对着课本,把一节生物课认认真真讲完。

我仿佛能感觉出来,他在讲完那堂课的一瞬间,心里长舒了一口气:“这堂课终于说完了”。

末了他还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话:

“同学们,你们都听懂了吧?”

同学们回答说:

“嗯!”

最后他怀着激动的心结束了他人生的第一堂课。

【GET 2020】风变科技刘克亮:技术与教育的未来

他回去之后,开始批改孩子们的作业,这时候发现,坏了!他发现原来同学们说他们都会了,其实压根就不会,因为他们作业写错了!

这个时候这个生物老师就开始反思:“哦,原来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跟我讲他们会了,其实不一定是真的会了。”于是接下来他在上课的时候,会仔细地去观察到底哪些说会的人接下来做题会错,哪些人说会是真的会。

所以他就开始提升自己对于学生状态的观察能力,以及应对学生各种状态的能力。

再过十年之后,这位生物学老师变成了一位生物学的名师,他在生物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几乎没有增长,但是他却变成了一个好老师。

那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或者说,什么叫做教育能力?

为什么这个老师在十年之后的教育能力显著上升了呢?显然这种能力提升并不体现在专业知识领域,所以其实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已经可以模糊地感觉出一些端倪,我们再继续思考。

过去MOOC模式之所以存在缺陷,是因为老师压根就不是一个信息传递的主体,其实老师是一个面向当下同学状态的信息实时生成系统。

而教育能力的内核就是这种信息的实时生成能力。如果老师不能基于学生的学习状态而改变,那么教学质量的上限是很低的。

真实的教学是这样的,比如——

因为刚刚有同学拿起手机摄像,我假设他可能对我讲的内容比较感兴趣,而另一个同学在那里玩手机,我则会假设他觉得我讲得很无聊。

我现在其实在对当下的这些状态,进行实时的建模,然后生成出来你们现在可能所处的状态,基于这些可能的状态,我要匹配我接下来要讲什么内容,是讲个段子吗?还是要把这个知识点讲得更清楚?

然后我开始生成了新的路径,这些路径在生成之后又变成反馈,最后再去迭代我的教学能力。

如果仔细推演,我们可以完整地展开教学行为的路径。

【GET 2020】风变科技刘克亮:技术与教育的未来

首先我们要有传感器,这个传感器是什么?

对于一个物理上的人,其实就是我的眼睛或者耳朵,我现在用眼睛来观察你们每个人的状态,然后我采集到了你们面部的表情数据,我还观察到了你们是正在玩手机还是在睡觉,这种视觉数据。

然后,这些数据被聚类,聚类成什么呢?

因为我现在不能作为多个分身在平行时空里跟你们每个人讲不同的内容,所以我们必须假设你们这个群体其实是一个人,我要把这整个组织抽象成一个相对单一的个体,然后来进行一个判断。

这个判断用来检验一件事情——就是你们现在到底处于什么状态,是完全听不懂我在说什么,还是觉得我讲的东西很无聊。

这些判断的结果会直接影响我接下来的策略匹配,我的策略匹配库里面是我会用来支撑这些策略的行为。

我刚才也举过例子,比如我要讲笑话,或者我现在是不是应该倒个立,吸引大家注意。

再然后就是对这些策略的执行,比如说我今天要倒个立,可是我的体型也不一定真的能完成倒立;或者我其实知道这个时候应该讲笑话了,但是因为知识量有限,我实在讲不出一个好笑的笑话,所以我的能力调用也有可能会出问题。

当我们调用了这个能力之后,我们才开始产生具体的行动。这个行动是什么呢?

在课堂里大部分的行动都是“说下一句话”。

当下一句话说完,又会触发另一个同学的表情变了,那个在录像的同学把手机放下去了,觉得这个内容没有意思,浪费手机的内存。

那我就知道了,我刚刚讲的东西可能很无聊,然后我就开始有了反馈,我接下来会优化之前各个环节的漏洞。

这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微观的、人类是如何完成教学的路径。

这套路径有两个主题:

一是实时信息生成,指向教学的完成;

二是基于信息生成结果的信息生成能力升级,指向教学能力的提升。

如此繁琐地介绍微观,就是希望能让大家有体感,真正的教育技术是什么?

我认为答案就是:

通过技术的方法更好地完成人类老师的目标,即更好地完成教学和教学能力的升级。

在具体的历史周期里,今天技术的融合又有立足当下的时代使命。

【GET 2020】风变科技刘克亮:技术与教育的未来

我们今天最待实现的技术突破就是教学中台和长归因计算,前者需要系统性地降低好教师的成本,以完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大规模供给,后者需要极大地提升教育资源的质量。

先介绍教学中台。我们发现好像年纪比较大的老师,他的授课能力一般都会比年轻的老师好。

除非一种情况,有一种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个“超能力”,他夹一本书,走在课台上,然后开始嘚吧嘚吧讲。下面的学生睡着了,那就你睡你的,我讲我的。相对于他就把自己的反馈环节给消灭了。

但是如果他很在意学生的状态,他就会随着教学数据的吞吐量越大,教学能力变得越强,因为他可以算一个好模型出来。所以有效的教龄是和教学能力非常正相关的一种因素。

我们讲的教学中台就是让老师不需要重复计算一次模型,让人类的教龄可以累积。

我们需要通过技术的发展来回答一个问题:

每隔一百年出生的人,需要学的内容都在升级,但是每隔一百年,我们教学方案的提供者一旦新老交替,都需要重新算一个模型,如何去填平因此带来巨大的鸿沟呢?

我们的教育需求量随着社会发展指数级地上升,但是我们的供给方案到点清零,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但是如果未来的技术可以让教学中台变成一个很好的支撑,让每一个教学模型,起码前十年或前二十年的时间,不需要去重新积累,那么每个老师在成为老师的那一天起,就已经能因为技术站在“二十年教龄”的基础上,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大幅地降低成为好老师的门槛。

再来介绍长归因计算,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长归因”是相对于“短归因”而言的。短归因就是我把当下的因和果,构建某种逻辑关系,然后用今天的因来预测果。但在教学里,这样做是会出问题的。

举个例子,在教学的过程中,人类的老师经常会发生骂学生的现象,原因是老师发现,给更大的压力,这个学生的表现就会变好。

因为在短归因里面这个逻辑是成立的,所以后来老师就不停地强化自己骂人的能力,很多老师最后就从一个好老师变成了一个擅长骂人的老师。但如果在长归因的逻辑里,这就是错误的。

其实长期的压力会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变差。之所以短期会有效果,是因为大脑会把信息传给丘脑,当丘脑接收到这个信息的时候,它会把这个信息传给杏仁核,杏仁核把这个信息传给了下丘脑,下丘脑会触动应激反应,提升身体机能。

但是这里面有两个通道,一个通道指向皮层,一个通道指向杏仁核,但是杏仁核那个速度更快。

所以表面上看,给学生较大的压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上升了,但这种上升是短期的,长此以往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如果教学过程与结果能有更多的数据被统计,评价教学效果时,也能有更长的数据归因,我们才能找到更靠近真理的真相。

长归因计算的本质是进一步释放数据的价值。

当数据和技术进一步地融入教育产业,它其实可以帮助修复很多错误。微观上作用于教学策略,长期可以让我们教育的质量变得越来越高。

当前的教育资源供给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同时国家战略对教育未来做出了更为长远的规划。

我们未来的方向是: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GET 2020】风变科技刘克亮:技术与教育的未来

“终身学习的立交桥”的建立需要我们更全面地覆盖教育需求,更高质量地满足教育需求。

这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我国教育创新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想要走向未来,比发展技术更重要的是改变我们今天的观念,我们必须有“关注技术”的观念,我们才有了向前迈进的开始,必须要有“保护创新”的观念,我们才有机会真正地走向远方。

观点二:保护创新

今天一些企业关注技术的方式,就是看看别人做了什么,然后拿来抄袭,其实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教育技术的发展关乎于人,和医药类似,有着非常长的实验和研究周期。而呈现的结果因为直接面向用户,也难有非常有效的防止盗窃知识产权的方法。

当前存在的现状是,谁敢做新东西,就意味着谁的成本更高,就意味着谁的死亡率更高。

这就必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在利益的驱使下未来教育技术的走向无人问津,更多人变成投机主义,尝试用节约或者直接省去创新周期的办法来赢得市场竞争,造成摧毁、阻碍创新的恶果。

【GET 2020】风变科技刘克亮:技术与教育的未来

对教育行业从业者来说,创新保护的本质是保护教育行业发展,而保护教育行业的发展就是推动社会发展。

我认为两种方法可以改变当前的局面:

一是从政策、法律层面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尤其是面向教育行业的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法;

二是建立良性竞争的商业文明。

尤其是后者,非常依赖今天的我们。我曾经看到过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公司的人把另外一家公司的一位年轻产品同学给挖了,告诉他,你来我们公司就做一件事,就是抄袭一个和之前公司一模一样的产品。

这位年轻人拒绝说:

“我认为抄袭是不对的。”

这时候会有所谓前辈告诉他说:

“你太年轻了,你不懂,等你到我这个年纪你就懂了。”

其实我这时候特别想站出来为这位年轻人说一句话,告诉他“你是对的”。

如果我们企图通过抄袭而降低成本,那我们终将品尝因产业落后而付出的代价。

如果所谓的前辈不能承担起传承一个行业良性规范的责任时,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就必须知道,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如果我们不站起来,我们的教育就没有未来。

当我们走上教育这条路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知道,我们身上的责任其实非常重大。

【GET 2020】风变科技刘克亮:技术与教育的未来

经济上的落后会让我们失去很多,教育上的落后会让我们输掉一切。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最后,我想以个人的身份感谢大家,因为大学辍学创业,让我失去了一些学习机会,但在社会上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下,让我的成长并没有落后。

正是因为有了知识与成长,才让我有勇气面对一个个更加困难的明天,我本人就是教育行业发展的受益者。

我要感谢大家今天能坐在这里,关注教育行业的发展,关注成年人,关注终身教育,关注未来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式。

是因为有了大家的关注,这个产业才会有更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WY-BD

责任编辑: WY-BD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