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面世以来,侯世达在许多作品中一再强调他的哲学:人类伟大创造性的核心机制在于类比。类比即流动性概念间的转换,这些概念从一个复杂的多层架构中涌现出来,该架构中交织着诸多“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影响。
近日,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侯世达新作《概念与类比》重磅上市!本书旨在呈现一众人士于认知科学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侯世达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霍夫施塔之子,也是沃尔格林人类理智研究中心主席、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学院院士、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奠基人之一。侯世达的学术生涯致力于探索人类心灵的本质,他曾说自己的终极目标是:揭示创造力乃至人类意识的奥秘。
作为侯世达与“流动性类比研究小组”多年实践工作的集大成之作,本书对一系列旨在模拟创造与类比的计算模型进行了清晰的解读,既延续了侯世达早期作品的核心主旨与创作风格,又进一步揭示了人类思维的古怪与精妙之处,充斥着对人类创造性本质的深刻洞见。
对侯世达有所了解者,很难不惊叹于他的理论工作所蕴含的思辨艺术,堪称美轮美奂。本书则详细记录了他与“流动性类比研究小组”多年来怎样通过地道而细致的实践工作,将这些美妙的思想落实为一个个堪称拥有“意识”和“创造性”的计算机程序——尽管它们只在人为设定的微领域内运行,却是名副其实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当你克服对侯世达作品的“第一眼恐惧”,沉浸到这部著作中去,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反差感:一方面,书中谈论的计算模型在面对一些人类看来可谓微不足道的智力任务时,没有一项能完成得比人要好;但另一方面,这些程序无与伦比的精妙架构,又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之情:它们与Watson或AlphaZero好比跌跌撞撞、牙牙学语的人类幼崽和性能超凡却(尚)无“人味儿”的“终结者”——哪一方更符合我们对“智能”的界定或许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美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