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种地只能靠天吃饭,也不尽然。尊重经验,相信科学,借助数字工具,苦心经营多年的四川德阳人肖勇,从一个对菌菇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蜕变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羊肚菌大王”。人工种植羊肚菌,一亩地能有万元以上纯收入,肖勇不仅自己挣了钱,还带着周边100多户农民发家致富。曾经在外的游子,如今成了家乡致富带头人。年过40的肖勇说,自己本就是农民,不过比起父辈,凭借种羊肚菌从土地中得到了更高的回报。但他并不满足于种植和售卖农产品,他筹划着建设自己的工厂,靠试验来不断优化羊肚菌种子的质量;他还希望自己的羊肚菌品牌,进入羊肚菌深加工,做高产品附加值。在这些规划中,他相信数字技术能有所助益,正如他相信科学种植一样。
砂锅里,洗净的土鸡正被小火慢熬,羊肚菌丰富的谷氨酸被沸腾的汤汁激发出来,形成一种独特的香味,飘散开来。再过一小时,这锅靓汤就将被端上餐桌,这是肖勇今年从自家田里收获的“第一茬”羊肚菌。
和羊肚菌朝夕相处6年,他已经成为四川德阳名副其实的“羊肚菌大王”,肖勇会种菌,也懂如何享用它。
羊肚菌,被人称为世界四大野生菌之首,有菌中之皇的美誉,鲜美至极,深受欧美国家食客喜爱。野生羊肚菌价格奇高,近年来也因大量采集濒临灭绝。
菌中之皇羊肚菌
羊肚菌人工种植可以追溯到2010年,相较木耳等品种几百年的种植史来说,还很短。不过发展很快,种植规模连年扩大,但受限于种植技术,普通农民要从中盈利,也非易事。
谁料2016年才入行的肖勇,凭着独特的仿野生栽培技术,带领着家乡周边上百农户,在500亩的田间地头,每年种出超过1000万元的羊肚菌。
这位农事不通的年轻人,如何在短短几年时间,成为田埂上的“科学家”?
肖勇和他的“羊肚菌工厂”
源起山野间
1981年,肖勇出生在四川德阳,大学在江苏某校学习电子工程,毕业后留在南京工作。2016年,在江苏学习工作十几年的肖勇,考虑到父母年事已高,加之小孩上学问题,便携老婆孩子回到老家。回家后创业做光伏发电项目,结果出师不利。“四川盆地常年雾多,没有光照,半年亏了50万。”他想着把外面的好东西带回家乡,却忽略了四川特有的气候特点。
一次偶然的机会,肖勇了解到羊肚菌人工种植,知道了四川是羊肚菌人工种植的发源地。“感觉思路一下就打开了,把家乡的好产品带出去,照样可以造福乡里,并且成就自己一番事业。”
可电子专业出身的他,从来没有种过地,对羊肚菌更是一窍不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自家地里种了一亩羊肚菌。“从拿笔杆子换成了锄把子。”他笑着说。
为了提升“农民”的自我修养,成为羊肚菌专家,他跑到四川农大、四川省农科院、西南科技大学等地,向相关专业的老师、专家取经,或者自己翻阅论文和专业读物,比如《中国食用菌》杂志。
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了制作种子,他把老家的平房,改造成了接种间,冷藏室,烘干室,从育种到粗加工,一项不漏。面积不大的房子里既有蒸汽发生器这样的庞然大物,也有科研气质十足的显微镜。
更多时候,他是自己一个人蹲在实验地里看,看菌丝,看原基的生长情况,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肖勇和他的“1平米”实验室
为了寻找和培育更优良的菌种,每年春天,惊蛰之后,肖勇带上干粮,爬上高山,寻觅野生羊肚菌。
绵竹和茂县接壤处的龙门山脉,是肖勇常去的地方。野生羊肚菌在落叶林下时有生长,在四川多见于海拔1600以上山林中。肖勇知道它们往往藏在临近山泉的背光处,在阔叶林泥土的腐殖层中探出菌帽。
一个人面对一座大山,运气成为“寻宝游戏”的主要因素。为了提升“幸运指数”,肖勇和各个山头的护林员和当地村民打成一片,“时节到了,我会让他们帮我留意着,如果发现了不要嘴馋。”肖勇笑着说。根据护林员的收获大小,肖勇会赋予“守山人”不等的费用。
人工种植的羊肚菌菌种都源自大山,在高温灭菌后的培养皿中接种,于山中完成小范围的试种后,肖勇最终会选出三五个,个个出挑的“种子选手”,培育成当年的“明星作物”。
肖勇的冷藏室内存储着一百多种菌种,包括一些来自甘肃、新疆、陕西的品类
除了留种,肖勇费尽心思从山野之中得来的“野生菌种”还有一桩用处。
几年前,肖勇主动联系到了四川农大的蒋教授,共同推进食用菌研究,肖勇提供野生菌资源,高效完成菌种DNA测算、成分分析等研究,最后成果共享。“除了筛选优良品种,如果是新品种,我们会向国家申请品种保护。”很显然,肖勇是一位颇有知识产权意识的“农民”。
显微镜下的“新品种”
田野的新颜色
从德阳市区驱车到孝泉镇菖蒲村大概半小时,肖勇的小厂房坐落在乡间的水泥路旁,四周是绿油油的稻田。
6月天气渐热,田里已不产羊肚菌,风吹稻田的夏日,是肖勇一年中稍微清闲的时候。到了秋天,水稻由青变黄,收割入仓后,取而代之的是小麦。在羊肚菌来到之前,春天的村庄,最常见的是小麦色。小麦是传统作物,成本低产量大,但利润薄,一亩仅能挣500元左右。
“野生科学家”肖勇走在田埂上
种植羊肚菌盈利两三年后,肖勇看到了其中的致富机会,把自己优良的菌种提供给周围的农户,一起发展家乡的羊肚菌产业。
此后,每年霜降节气一过,近500亩的土地上便支起黑色大棚,羊肚菌在其中恣意生长,黑色成为乡村的另一种“流行色”。
如今,肖勇自己种植近80亩羊肚菌,周边的农户加起来有500多亩,每亩地每年可以为农户带来两三万元的收入,相较于种小麦,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但是几年前,当肖勇拿出自己精心培育的菌种时,很多农户并不敢买。
原来羊肚菌种植成本比较高,仅种子和营养袋,一亩便需要5000元,加上人工费、土地租金,还有设施棚,各种农机,一亩成本大约要8000-10000元。“一下子让他们拿这么多,还是会很担心。”
而且羊肚菌娇贵,对温度、湿度敏感,一热就死,浇水时机不对也死。
此外,新鲜的羊肚菌只能保存三五天,卖不完的鲜货必须有专业的烘干流程将其制成“干货”保存,否则只能眼睁睁看着它烂掉。“种植户没有这样的粗加工条件。”肖勇说。
“干货”羊肚菌,更容易被保存
琢磨再三,肖勇想出了一种新模式。
他干脆自己培育菌种提供给周边农户并指导技术,让农户出土地和大棚。种植所得的羊肚菌统一由肖勇进行回收和销售。简单说就是一个出种子一个种,统一回收五五分。
这样的方式大大减轻了农户的种植门槛和加工的成本负担(成本降到2000元-2500元左右),极大的打消了农户种植羊肚菌的顾虑,降低了门槛。通过统一的销售,又可以提升产品的溢价能力。“农户自己卖的话三五百一斤就卖走了,我们把农户的货收回来,进行分级包装。价格高出不少”,肖勇说。货品分拣,按菌帽长度分三等,分别是5公分以下,5至7公分,和8公分以上:按菌柄长度以2公分为界分两等。柄越短越贵,帽越长越贵。
为了保证质量,肖勇要求所有农户遵照统一的种植标准。每年下种前,肖勇会专程到镇上,进行种植技术培训,三天三夜里,近100位农户学习到最新的羊肚菌的科学种植方法。而在羊肚菌的生长过程中,还可以获得专业指导。(注:肖勇的一些投入。菌种厂100万元,每年菌种研发费用20万,年产菌种能力1000亩。烘干厂10万元,产值1000万元。)
通过这种从育种、种植、加工到销售有序、科学的分工,比起种植小麦,农户的收入提升了20倍以上。
新的分工也能让更多农村留守老人参与其中。“11月份旺季开始,在厂房里边,七八十个人都蹲不下,外面也是热火朝天。”
肖勇和村上的阿姨对羊肚菌进行分类分拣
“真诚合作,共享丰盛”的合作理念深入人心,让当地形成了一个羊肚菌特色产业,但这不是成功的唯一原因。假如你走进黑色大棚,会发现传统的经验法则正被“科学量化式”的种植理念所替代。
拥抱技术
3月20日上午07:24:17,德阳市绵竹市桑子林西南192米,天气晴,气温11°C,棚内温度15.3°C,湿度97.8%。
进入大棚俯身细看,在菌杆旁你会发现一块方形的现代工业仪器,和自然作物相比,这些传感器棱角分明,正时刻不停的记录着大棚里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
农田中常用的物联网传感器,能够实时反馈温度、湿度、光照等要素以供决策
千百年来,农民依靠“经验法则”种植各类作物,但经验也有不准的时候。
因为前几年的成功经验,2020年,肖勇大胆地把羊肚菌种植面积增至200亩,但一场突如其来的高温天气,瞬间让肖勇损失了一半的菌。“不出三四个小时,就眼看着它发红热死。那一年损失至少300万。”肖勇回忆道,“年年都上当,当当不一样”,他把羊肚菌种植形容成“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这位“理工男”寻求用技术降低风险,他采购了一大批传感器,用以记录大棚内的“温光湿气水”,并要求合作的农户都安装上,用以监测菌菇种植,一旦参数异常,系统会立刻报警。
“物联网系统替代了以往费时费力、容易出错的手工记录方式。对于我们对农户的管理和指导非常有帮助。”
耕作方式完成精细化转变。实时的数据让作物种植情况有迹可查,降低了种植的风险,并推动羊肚菌种植技术的优化和精进。“我们正准备自己研发一款专门针对羊肚菌种植传感器设备,除了温度等数据,它还能够视频拍摄整个种植过程。”肖勇没想到,在自己转行潜心研究“农学”、“种子学”后,最后还是用上了老本行“电子工程学”。
“我以前做的是工业产品,是没有生命的,但是农业不一样,我们搞种植,从孢子开始萌发就意味着生命的开始,每一步的生长过程都需要温度、光线、湿度、水分还有氧气的参与。”肖勇说。
桑子林春分前后的大棚温度曲线
深翻土地后撒上生石灰,再旋耕松土,开沟后撒种,覆土、施肥、浇灌,传统的农耕操作也可被记录。
在种植上实现科学的精准记录之后,流通上能否摆脱以往的方式?
疫情前,肖勇的羊肚菌会销往国外,以“冻货”的方式远走俄罗斯,或者跨过东海成为日本餐桌上的精致料理。
在国内,除了部分消费者直接采买,大多数货物都是供给商户,其中又以餐厅收购为主,有的曾被淋上西式浇头,成为上海米其林一星餐厅的主打新菜品。“发个朋友圈就能卖掉不少。”“羊肚菌大王”的货不愁卖。
但盛夏稍微得闲,肖勇便开始琢磨另一件“心事”,关于产品的品牌化。
“我们要把老百姓的货卖掉是容易,但要有质量地卖掉,大家要挣钱。”因为高利润,市场上的羊肚菌产品鱼龙混杂,“有质量地卖”并不简单。
在肖勇眼中,如何在消费者端建立品牌的认知,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是关键。“我们正在尝试自己做零售,直接送到真正的食客、老百姓手上,这是现在最重要的事。”
肖勇所在的德阳市旌阳区,近几年正在全方位推进数字农业,新兴技术为羊肚菌的品牌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去年,在农业局组织的学习会上,肖勇接触到一种“特别的码”,消费者只需要手机一扫,便可以清楚地知道每一朵羊肚菌的来源,包括几时播的种、何时施过肥,是否用过药,属于第几茬收割、加工的时间,以及品牌介绍、产品特性等。
这是旌阳区政府联合腾讯公司、洞洞科技打造的“旌阳链”,上述所有的数据都被登记在了基于腾讯区块链技术的链上,意味着不可篡改,每一朵“羊肚菌”都拥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流通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明明白白记录在码上,永久留存在区块链中。
技术赋予羊肚菌的“码”,让肖勇不再担心假冒伪劣产品的“恶意竞争”。消费者放心购买“安心”的农品,对品牌的认知也随着每一次扫码提升。
码链技术为每一朵羊肚菌打上“身份证”
肖勇是首批尝鲜的“码农”,据他所知,农作物“打码上链”潮流已在旌阳区兴起。旌阳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曾飞龙证实了这一点,据他介绍,目前接入“旌阳链”的农户已接近300家,未来将拓展到2000家左右。
生意长在“码链上”,也让金融进入农业的门槛降低。
农业的回报周期长,投入产出比不高且不稳定,且金融机构无法掌握农户种植准确的数据,农户和种植企业相对难得到金融方面的支持,码链溯源因其系统和相对完善的数据表现,使得金融在农业领域的实际能够发生作用的效率大大增强,农户、农业企业、新型农业合作社获得金融支持的几率也大大增加。这让投入成本相对较大的羊肚菌产业有了更大的发展机会。
初学者
肖勇和农户们的羊肚菌有了“身份证”,但他希望开辟更多渠道,尝试直接面向消费者。这位“羊肚菌大王”,此时成了一名初学者。
最近,他开始在视频号直播卖货,在微信小程序开店,在腾讯安心平台上线营销活动。“农业是一个回报比较慢,周期比较长的行业,不太容易挣快钱。要不断学习,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当你慢慢积累,真正有了自己的特色、规模和技术时,回报会非常大。”他说。
采访快结束时,肖勇谈了谈未来。
他说农业需要年轻人,希望羊肚菌产业能吸引更多的人才。他说自己准备搭建一个科普工作的蘑菇园,教小朋友种蘑菇,教普通人识别有毒蘑菇。最后他说想让大家的餐桌上多一道菜,一道健康、美味的菜。
TOM2022-07-05 17:5707-05 17:57
TOM2022-07-05 17:5707-05 17:57
TOM2022-07-05 17:2507-05 17:25
TOM2022-07-05 17:2507-05 17:25
TOM2022-07-05 17:2507-05 17:25
TOM2022-07-05 17:2507-05 17:25